期刊文献+

不能把同源字混作通假字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辞海》2416页给通假字下了个定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就是说,古人在行文的时候,有时随手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甲字来代替应写的乙字。如《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早晨的“早”却写成了“蚤”。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古人写了别字。何谓“同源字”?王力先生下的定义是:“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它的特点是:“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作者 李天明
出处 《乐山师专学报》 1985年第2期104-105,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