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46,共2页
Contemporary Education Sciences
参考文献2
-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7.
共引文献340
-
1钱厚诚.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三重向度与划界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58-63. 被引量:1
-
2黄一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更高程度的解放[J].改革与战略,2007,23(8):136-139. 被引量:1
-
3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35-238. 被引量:3
-
4周琦.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202-204.
-
5梅高火.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6(6):89-91.
-
6尹金城,伍胜然.环境保护中的差异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4(36).
-
7何良安,罗秋立.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人类学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方法论形成及运用过程中的两次转变[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22-24.
-
8刘仁春.公民权利:公共利益的根源和归宿[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8(5):5-9. 被引量:7
-
9易培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拜物教问题再探——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7(2):91-96. 被引量:8
-
10邹海贵.和谐社会伦理: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解构与超越——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审理[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1-4. 被引量:3
-
1罗箭华.道德需要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柳州师专学报,2001,16(2):60-63.
-
2李祖丰.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11(5):81-82. 被引量:6
-
3刘黔敏.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青年教师导报,2001(3):20-21.
-
4吴谨.学会选择:德育De重要内容[J].班主任之友,2005(9):8-10.
-
5肖顺凯.德育工作需突破思维定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4(5):66-66.
-
6易连云.“道”、“德”的层次性与学校德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92-95. 被引量:20
-
7李娟.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初探[J].魅力中国,2013(28):196-196.
-
8吉爱明,闾彬.论加强和改进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4):7-9.
-
9李文砚.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71-73.
-
10王海珊.简析支架式教学[J].中外教育(福建),2003(1):21-2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