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2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1°~36°N,98°~112°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该地区193个地震台记录到的、发生于1992~1999年的10057次地震的79706条P波震相读数资料和72169条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精确定位,得到了其中的6496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象;在许多地震带,地震震中具有更加明确的条带状分布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定位结果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绝大多数地震(91%)的震源分布在20km深度内,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震层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厚度不超过20km。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29-134,共6页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1998040702)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9

  • 1傅征祥.中国大陆余震活动深度分布及其流变学机制[J].中国地震,1996,12(2):147-154. 被引量:11
  • 2汪素云.中国大陆地震震源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地震研究,1996,19(3):310-314. 被引量:15
  • 3国家地震局深部物探成果编写组.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成果[M].地震出版社,1986..
  • 4马宗晋 薛峰.中国大陆地震深度分布与“易震层”初探[J].地震科学研究,1983,3:43-46.
  • 5赵仲和.多重模型地震定位程序及其在北京台网的应用[J].地震学报,1983,5(2):242-254.
  • 6成瑾 陈培善 等.利用北京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全波资料确定张北地震及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文集摘要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17.
  • 7高阿甲.1998年华北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9,20(1):75-81.
  • 8鄢家全.张北-尚义6.2级地震的思考[J].地市防震减灾,1998,1(1):16-21.
  • 9杨智娴 陈运泰 等.张北-尚义地震的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J].地震学报,1999,.
  • 10赵仲和.北京地区地震参数与速度结构和联合测定[J].地球物理学报,1983,26(2):211-222.

共引文献216

同被引文献2482

引证文献222

二级引证文献221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