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枪下留人”到“法下留人”--董伟死刑案引发的法理思考
被引量:2
出处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8-106,共9页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参考文献5
-
1梁根林.“解读刑事政策”[A].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1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
2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页112,114.
-
3东光中主编.《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页306.
-
4陈光中 严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与应用》[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页.
-
5利科.《利科北大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1—6.
共引文献10
-
1吴宏耀.我国刑事公诉制度的定位与改革——以公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为切入点[J].法商研究,2004,21(5):103-110. 被引量:24
-
2王利荣.制度性教养的走向与立法选择 兼论以刑事法视角构架保安处分的可行性[J].中外法学,2001,13(6):723-735. 被引量:3
-
3王戬.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中日法律的实效分析[J].河北法学,2007,25(8):143-146. 被引量:6
-
4刘之雄.犯罪概念多元论:一个虚幻的功能诉求--关于犯罪概念理论的系统反思[J].法商研究,2008,25(4):30-41. 被引量:5
-
5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法学家,2008(4):65-75. 被引量:148
-
6陈岚.海峡两岸刑事简易程序之比较[J].现代法学,2009,31(5):100-113. 被引量:8
-
7黄士元.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及其改进[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4):20-24.
-
8易延友.论无罪推定的涵义与刑事诉讼法的完善[J].政法论坛,2012,30(1):10-23. 被引量:57
-
9宋维彬.传闻法则与直接言词原则之比较研究[J].东方法学,2016(5):20-27. 被引量:8
-
10国信.美发明多功能救生衣[J].航海,2003(2):43-43.
同被引文献12
-
1孙健.《刑法》第48条第1款的情节裁量——基于三起死刑案件不同刑罚裁量的分析[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0,26(4):60-64. 被引量:2
-
2肖中华.我国死缓制度的司法适用及相关立法评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9,21(6):119-125. 被引量:20
-
3王世洲.论中国死刑的保留与限制及其对故意杀人罪的适用[J].政法论坛,2001,19(6):61-70. 被引量:19
-
4鲍遂献.论死刑存废与人权保障[J].当代法学,1992,(4):17-17.
-
5马克昌.《论死刑的适用》,载《改革开放与刑法发展》,中国检查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
6《法学专家:死刑犯人体器官移植亟待立法》,http://china.findlaw.cn/news/jrzx/50565.html.
-
7张志铭.法治视野中的法律解释问题——《法律解释操作分析》“导论”[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1):198-203. 被引量:9
-
8张伯晋.浅议死刑犯的权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1):36-38. 被引量:1
-
9焦阳.简论死刑犯的权利保障[J].南方论刊,2010(4):41-42. 被引量:4
-
10莫洪宪,李坤.论我国注射死刑的平等适用[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3):91-95. 被引量:5
-
1张义学.一场“枪下留人”的搏弈[J].新西部,2005(12):39-40.
-
2陈洁.追踪“枪下留人”案律师朱占平[J].党建文汇(下半月),2002(18):4-4.
-
3杨明.死刑复核律师的困境[J].晚报文萃,2010(6):75-77.
-
4江雪,剑光.死刑复核权要回归——从枪下留人到法下留人的理性思考[J].法治与社会,2004(5):39-41.
-
5罗书平.“枪下留人”与死刑核准权的回归——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回顾与法律思考[J].人民司法,2002(10):44-48. 被引量:3
-
6李诚,孙磊.广东高院行刑前叫停死刑案追踪[J].半月选读,2008,0(9):4-6.
-
7中国法制焦点[J].法庭内外,2007(5).
-
8李岩.为程序正当呐喊 一起死刑案的反思[J].中国律师,2000(7):70-71.
-
9许迈永贪腐1.98亿被判死刑案[J].21世纪,2012(1):82-85.
-
10高一飞.冤案制造者必须被追究责任[J].东北之窗,2007(3):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