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4-16,共3页
Journal of Changchun Teachers Coliege
同被引文献9
-
1黄旭涛.当代中国宗教热现象探微[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5(1):83-85. 被引量:6
-
2李慎鸿.当前宗教在我国的传播状况及对策[J].求实,1996(S1):64-65. 被引量:1
-
3陈永利.从宗教影响的蔓延扩大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8,0(2):28-29. 被引量:1
-
4连东,张素梅.阳泉市市区居民宗教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5):60-63. 被引量:2
-
5[美]斯蒂芬·霍金.万有理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
6[法]路易-樊尚·托马著,潘惠芳译.死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7[美]布鲁斯·雪莱著,刘平译.基督教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8刘加顺.论宗教存在的几个原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5):454-456. 被引量:3
-
9王萍.科学与宗教——论科学时代宗教的存在原因及其对社会的主要影响[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35-39.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4
-
1连东,王富玉,李岗.阳泉市宗教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2):52-56.
-
2张喜爱.试论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11-11.
-
3宋美玉,陈昌文.论宗教传袭方式对宗教信仰的影响[J].才智,2009,0(25):210-211. 被引量:1
-
4连东,聂思琪.高校“理性”基督徒的“驳”与“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3):81-83. 被引量:1
-
1周欢.哲学终结之我见[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2):203-203.
-
2李春生.“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理论创新[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11(1):115-121. 被引量:1
-
3樊明亚.交际逻辑初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6,19(2):19-23.
-
4胡良琼.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的两点认识[J].社会主义研究,2002(6):39-41.
-
5谢静.发展中的美——对黑格尔自然美的梳理[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0(6):79-80.
-
6马文君.建构-解构: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3):28-30.
-
7曾文青.倡导次道德的必然性及必要性[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5):39-41. 被引量:4
-
8毛丽娅.道教和基督教的“出世”与“入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6):75-78.
-
9高婷.在东晋玄学思潮中寄生的“齐家”儒学[J].文教资料,2016(5):79-81.
-
10贾宁宁.先秦时期中国人的现世态度[J].黑龙江史志,2009(12):4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