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生成原因
出处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75-78,共4页
Journal of Changchun Teachers Coliege
共引文献345
-
1韦亮节.由熟语看壮族稻作综合体[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6):38-44. 被引量:2
-
2刘明欣.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诗经》隐喻英译探索[J].现代英语,2020(20):79-81.
-
3潘海会,窦钰婷.文化创意视角下姓名隐喻及翻译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67-70. 被引量:1
-
4李泽芳.诗歌中的概念隐喻翻译探析——以《乡愁》四个英译本为例[J].译苑新谭,2019(1):127-133.
-
5徐宜良.隐喻、认知与文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96-98. 被引量:6
-
6许焕荣.浅析思维隐喻性的特点[J].科技资讯,2005,3(25):90-92. 被引量:2
-
7田学军.隐喻外显功能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133-140.
-
8郑小燕.浅论语法隐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S1). 被引量:1
-
9曾利红.一词多义现象的隐喻根源及其应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S1):13-14. 被引量:1
-
10文爱军.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1):60-63. 被引量:2
-
1廖宇蓉.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研究[J].俪人(教师),2014,0(23):282-283.
-
2荣智慧.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双”、“一对”、“一副”用法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252-252.
-
3徐铂.汉语“比”字句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原因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0(27):144-145. 被引量:1
-
4贾建军.填充词的生成原因和语用功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56-59. 被引量:1
-
5刘莹.语言经济原则指导下的网络语言研究[J].科教导刊,2011(8):191-192. 被引量:4
-
6陈凡凡.语内偏误成因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105-108.
-
7潘正华.隐喻生成及消亡的认知机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6):93-96. 被引量:1
-
8孟蓓.论语境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62-64.
-
9袁慧.模因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中国式X”的传播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0):8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