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与播迁——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
被引量:7
摘要
本文分析士人于明清之际常态及非常态的流动 ,流动的诸种动因、背景 ,尤其着重于士人的流动与“易代”这一特殊历史情境的关系 。
出处
《东南学术》
2003年第2期4-18,共15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参考文献29
-
1黄氏该文说:"予惟人生天地之间,尚蘧庐也,宫室居处,何尝之有?四北之盛,则且海岛东南;东南之盛,则且瓯脱西北.城郭兴废,而人民随之,衣冠大抵皆侨寓也."(《黄宗羲全集》第11册第15页)
-
2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明朝初期要求人户不得随意离开原籍.居民个人的旅行,虽没有直接禁止,但却不予鼓励,而且出行必须取得路引.那些滞留本籍之外时间长的人必须向当地官员报告.不诚实的商人和不提出申请的人要受到惩罚."(中译本第35页)到16世纪,在上述限制废弛之后,地方官仍然颁发路引,但已不能控制事实上的流动.收入《皇明经世文编》的奏疏,明中叶后安抚流移的内容渐有增多(如卷六十二、六十三马文升奏疏).朱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李洵《序言》,关于出现于明代中叶(公元15世纪中叶)、延续至17世纪40年代尚未消失的"全国性的流民现象",说:"明代的流民现象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晚期,其社会条件与背景已不同于前此中国历史上所有发生过的流民现象.这一次中国历史上全国性的大规模流民历史运动,其深刻性要超过前代."这一判断显然是以"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等为预设前提的.
-
3王学泰区分了"游民"与"流民",说"游民与流民不同,流民是指成为‘流'状态的而离开其故土的人们.他们有可能没有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秩序"(《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第18页).
-
4《初学备忘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已.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已.究其为害,更甚于游民也."
-
5魏礼为游甚至不惜举债.其兄魏禧对此持欣赏态度,认为他的季弟不过适其所适罢了(《吾庐记》,《魏叔子文集》卷十六).
-
6陆世仪的想法不同,他甚至不以山川"益人神智"的说法为然,曰:"无情之物岂能益人神智!天下之能益人神智者,惟书卷耳."(《毛氏伯仲具吹稿序》,《桴亭先生遗书》卷四).
-
7此文中钱氏说,"必当裹餱粮,曳芒屦,经年累月,与山僧樵翁为伴侣",方可名"游"(《牧斋初学集》卷四十六,第1156页).
-
8明代可称"旅行家"者,尚不止徐宏祖.稍前于徐而雄于游者,即有陈第(一斋)其人.王士性则是陈、徐外的另一大旅行家.
-
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关于《徐霞客游记》,曰:"……且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是亦山经之别乘、舆记之外篇矣.存兹一体,于地理之学未尝无补也."
-
1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存目《昌平山水记》曰顾氏"博极群书,足迹几遍天下,故最明于地理之学.是书虽第举一隅,然辨证皆多精确.惟长城以外为炎武目所未经,所叙时多舛误".顾炎武《北岳辨》考辨北岳之祭,曰前此"皆据经史之文而未至其地.于故先至曲阳,后登浑源,而书所见以告后之人,无惑乎俗书之所传写焉"(《顾亭林诗文集》第9页).
共引文献10
-
1薛海燕.《红楼梦》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J].红楼梦学刊,2000(2):298-309. 被引量:19
-
2何天杰.李贽与三袁关系考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2(1):92-100. 被引量:4
-
3许建平.“狂怪”和“与世无争”——论李贽的双重文化人格[J].文学评论,2005(6):23-34. 被引量:3
-
4成敏.论明末清初时事小说兴盛的文学背景[J].中国文化研究,2007(2):199-205.
-
5张世英.我们一自我一他人[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1):44-48. 被引量:8
-
6田冰.试论明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6):1-4. 被引量:1
-
7殷光熹.从晚明文艺领域的一场大辩论看李贽的文艺观[J].思想战线,1976,2(2):46-49.
-
8敏泽.论文学价值的形式及体系[J].文艺研究,1995(2):86-98. 被引量:3
-
9田泽滨.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豪民”经济[J].中国史研究,1983(3):85-100. 被引量:2
-
10仇王军.有关宁夏海宝塔及海宝塔寺的几个问题[J].宁夏史志,2014,0(6):34-3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24
-
1张兵.清初遗民诗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与遗民诗群的地域分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4):1-7. 被引量:11
-
2王承文.六祖惠能早年与唐初岭南文化考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3):10-18. 被引量:6
-
3陈宝良.明代民间舆论探析[J].江汉论坛,1992(2):50-57. 被引量:8
-
4万陆.“易堂九子”散文流派论[J].江西社会科学,1989,9(5):112-115. 被引量:2
-
5赵世瑜.谣谚与新史学——张守常《中国近世谣谚》读后[J].历史研究,2002(5):166-171. 被引量:16
-
6孔定芳.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J].历史档案,2004,17(4):47-56. 被引量:11
-
7孔定芳.清初明遗民的“云游”行为及其意蕴[J].人文杂志,2005(3):112-119. 被引量:15
-
8周晓琳.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文学遗产,2006(1):13-15. 被引量:13
-
9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史九》.
-
10李乐.《见闻杂记》卷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52-853页.
引证文献7
-
1付定裕.山河、人物与历史——顾亭林北游的文化心境透视[J].殷都学刊,2009,30(3):79-82.
-
2李彦蓉.清初遗民心态的嬗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8-160. 被引量:2
-
3李婵娟.清初岭南遗民诗群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心态[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17-121. 被引量:3
-
4吴琦,马俊.晚明乡宦与乡评之互动及其对地方秩序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5):119-129. 被引量:4
-
5方健霖.易堂九子文学创作之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8(5):11-12.
-
6吴昌林,唐季冲.从地域文化变迁看易堂九子的古文创作[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4(5):24-29.
-
7区锦联.清初地方遗民的群体构成与社会互动研究——对广东省新兴县的人类学考察[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12(4):90-97.
二级引证文献9
-
1李婵娟.北田五子与清初典范遗民文人集团之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3):43-51.
-
2宫陈.晚明乡宦参与地方社会治理考述——以河南归德府为考察中心[J].传承,2015(9):133-135.
-
3常艳.逆境与重生:论中国古代遗民画家的艺术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9):245-250.
-
4吕杨.党争与乡评旋涡中的江南缙绅——明末郑鄤案考论[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2):92-108.
-
5李荣荣.乡土社会的日常道德与社会底蕴——以大理“乡评”的演变与积淀为例[J].社会发展研究,2019,6(2):154-174.
-
6郭海东.乡评与明代基层舆论监督[J].长江丛刊,2019,0(24):82-82.
-
7柯小瑜.浅析东莞“宋遗民诗社”文化[J].鸭绿江,2019,0(16):87-87.
-
8叶雪露.近十年来明清岭南诗歌研究综述[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29(4):59-66.
-
9张剑.南游之隐:李柏遗民思想探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5):60-65.
-
1任午铭.近十年来史官研究综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6):65-67. 被引量:1
-
2廖国华.雪莲[J].中华诗词,2013(1):27-27.
-
3姚晚霞.王鸣盛史评的显著特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21-25. 被引量:2
-
4叶鸿泽,王婷.赴长安[J].成才与就业,2015,0(9):50-50.
-
5柏桦.[越调]《天净沙·秋思》主旨的文化解读[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3):57-58.
-
6王云度.秦史分期与发展阶段刍议[J].文博,1990(5):35-43.
-
7张青云.播迁五首[J].岷峨诗稿,2006,0(3):25-27.
-
8边家珍.论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1):108-113.
-
9刘鹏.浅析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205-206.
-
10李肖蕊,卜朝晖.中日古代避讳试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2,31(6):106-109.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