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游走与播迁——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 被引量:7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分析士人于明清之际常态及非常态的流动 ,流动的诸种动因、背景 ,尤其着重于士人的流动与“易代”这一特殊历史情境的关系 。
作者 赵园
出处 《东南学术》 2003年第2期4-18,共15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9

  • 1黄氏该文说:"予惟人生天地之间,尚蘧庐也,宫室居处,何尝之有?四北之盛,则且海岛东南;东南之盛,则且瓯脱西北.城郭兴废,而人民随之,衣冠大抵皆侨寓也."(《黄宗羲全集》第11册第15页)
  • 2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明朝初期要求人户不得随意离开原籍.居民个人的旅行,虽没有直接禁止,但却不予鼓励,而且出行必须取得路引.那些滞留本籍之外时间长的人必须向当地官员报告.不诚实的商人和不提出申请的人要受到惩罚."(中译本第35页)到16世纪,在上述限制废弛之后,地方官仍然颁发路引,但已不能控制事实上的流动.收入《皇明经世文编》的奏疏,明中叶后安抚流移的内容渐有增多(如卷六十二、六十三马文升奏疏).朱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李洵《序言》,关于出现于明代中叶(公元15世纪中叶)、延续至17世纪40年代尚未消失的"全国性的流民现象",说:"明代的流民现象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晚期,其社会条件与背景已不同于前此中国历史上所有发生过的流民现象.这一次中国历史上全国性的大规模流民历史运动,其深刻性要超过前代."这一判断显然是以"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等为预设前提的.
  • 3王学泰区分了"游民"与"流民",说"游民与流民不同,流民是指成为‘流'状态的而离开其故土的人们.他们有可能没有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秩序"(《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第18页).
  • 4《初学备忘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已.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已.究其为害,更甚于游民也."
  • 5魏礼为游甚至不惜举债.其兄魏禧对此持欣赏态度,认为他的季弟不过适其所适罢了(《吾庐记》,《魏叔子文集》卷十六).
  • 6陆世仪的想法不同,他甚至不以山川"益人神智"的说法为然,曰:"无情之物岂能益人神智!天下之能益人神智者,惟书卷耳."(《毛氏伯仲具吹稿序》,《桴亭先生遗书》卷四).
  • 7此文中钱氏说,"必当裹餱粮,曳芒屦,经年累月,与山僧樵翁为伴侣",方可名"游"(《牧斋初学集》卷四十六,第1156页).
  • 8明代可称"旅行家"者,尚不止徐宏祖.稍前于徐而雄于游者,即有陈第(一斋)其人.王士性则是陈、徐外的另一大旅行家.
  • 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关于《徐霞客游记》,曰:"……且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是亦山经之别乘、舆记之外篇矣.存兹一体,于地理之学未尝无补也."
  • 1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存目《昌平山水记》曰顾氏"博极群书,足迹几遍天下,故最明于地理之学.是书虽第举一隅,然辨证皆多精确.惟长城以外为炎武目所未经,所叙时多舛误".顾炎武《北岳辨》考辨北岳之祭,曰前此"皆据经史之文而未至其地.于故先至曲阳,后登浑源,而书所见以告后之人,无惑乎俗书之所传写焉"(《顾亭林诗文集》第9页).

共引文献10

同被引文献124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