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5-36,共2页
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参考文献11
-
1陈皓明.加入WTO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其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7-10. 被引量:14
-
2米银俊,黄慧民.面向21世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17(3):52-54. 被引量:9
-
3李天顺.研究生培养中的素质教育观与实施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0-34. 被引量:14
-
4刘颖.进一步推进“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33-35. 被引量:12
-
5肖念,沈红.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研究生教育[J].科技导报,2000,18(12):30-32. 被引量:8
-
6冯俊,程鑫.一种可供借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0):39-43. 被引量:16
-
7范德林.博士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9(5):71-72. 被引量:5
-
8邓杉,赵茜,杜嘉.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1(3):96-98. 被引量:10
-
9李娟.建设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科技与管理,2000,2(1):65-68. 被引量:16
-
10青觉,陈良伟.现阶段台湾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6):101-106.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31
-
1厉以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3):5-10. 被引量:29
-
2王亚杰,刘桔.按一级学科授权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6):3-5. 被引量:13
-
3吴世明.修订专业目录之我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4):49-50. 被引量:1
-
4郝玉贵.我国新兴独立审计市场失灵问题与监管研究[J].审计研究,2004(6):64-67. 被引量:17
-
5钱桂荣.现代科技发展与博士生综合素质培养若干问题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4):9-13. 被引量:3
-
6蔡立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政府监管职能的研究[J].上海金融,2005(8):43-44. 被引量:3
-
7徐远超.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
8王忠烈.台湾、香港、澳门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9陈至立.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
-
10台湾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法规选辑[Z].台湾,1993.
共引文献97
-
1梁春江,张木明,陈晓梅.新时代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1,42(2):106-112. 被引量:3
-
2吴为进,彭列平,汪益民.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途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21-24. 被引量:8
-
3吴叔尉.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6(48):40-41.
-
4王恒山,林宁,潘英明,苏桂发.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理科研究生培养中的若干问题思考和实践体会[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z1):219-220.
-
5欧金荣,李晓波.WTO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冲击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2(3):86-89. 被引量:13
-
6袁青,童明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文教资料,2008(8):176-177. 被引量:2
-
7朱彩虹,李光辉,冯志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64-65. 被引量:4
-
8刘晓梅.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2):86-88. 被引量:29
-
9宋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初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21(4):85-88. 被引量:18
-
10管祎,夏品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兼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些做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70-73.
同被引文献27
-
1靳贵珍.美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旗舰: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136-140. 被引量:9
-
2吴世明,王沛民.21世纪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方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6):10-13. 被引量:8
-
3张喜梅.美国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46-49. 被引量:15
-
4赵玮.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3S):77-78. 被引量:14
-
5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0-32. 被引量:31
-
6吴玉平.工科研究生应具备综合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5-37. 被引量:6
-
7罗尧成.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基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的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1):61-67. 被引量:53
-
8伍复康,林译丛.略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四要素的内部关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4):14-16. 被引量:6
-
9李运庆.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4):36-38. 被引量:16
-
10罗英姿,李占华.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导师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92-93. 被引量:45
引证文献6
-
1赵丽,汤骅.对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07(4):15-17. 被引量:1
-
2赵丽,汤骅.对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30):12-12. 被引量:5
-
3戴瑜兴,黄守道.工科研究生开发类选题中科研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36-139. 被引量:2
-
4罗华毅,吴志伦.试论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02-203. 被引量:3
-
5郝秀清,郭宗和.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3(5):18-20. 被引量:10
-
6罗晖,王振宇,李力,熊出华,梁苗苗.水泥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探索[J].重庆建筑,2019,18(3):30-31.
二级引证文献21
-
1张海德,梁丽仪,杨劲松.食品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59-160. 被引量:5
-
2孙治荣,王淑莹,彭永臻.研究生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63-64. 被引量:1
-
3朱亦赤,王玲.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5):109-110. 被引量:1
-
4张海德,李从发,陈文学,白新鹏.食品科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中),2011(6):49-52.
-
5李会强,胡燕平,胡忠举,刘衍琼.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9):28-30. 被引量:11
-
6周立,张发爱.试论材料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10):164-164. 被引量:4
-
7任聪静,许亚洲.科学管理,保障工学类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质量[J].科技信息,2012(18):98-99.
-
8张仕民,曾鸣,丁庆新,刘书海,宋强.石油特色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35-36.
-
9李立君,周健.创新教育在林农院校机械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41-145. 被引量:6
-
10刘元林,吴卫东,刘春生,宋胜伟.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7-18. 被引量:11
-
1张磊.新形势下高校文化建设探究[J].现代营销(下),2012(4):286-287. 被引量:1
-
2潘强,刘胜,田凯,张兰勇.高校学科文化及其建设探讨[J].科教文汇,2014(17):22-22.
-
3赵丽,汤骅.对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07(4):15-17. 被引量:1
-
4司莹,李文,蒋恒.努力探索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新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1992(10):24-26.
-
5王月明,董振域,王浩.基于TRIZ理论的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28(3):105-106. 被引量:3
-
6丛林,孙卫国.改革工科研究生教育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46(2):97-98.
-
7庞青山.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史的启示及其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1995,13(4):31-33. 被引量:1
-
8程凤春.浅谈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关系──与何学秋同志商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5):47-48. 被引量:9
-
9韩雷.中美工科研究生教育管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45(4):61-64. 被引量:1
-
10孙友松,张应春,陶韶菁.发展广东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机遇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8(3):7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