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粮食问题研究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任何时候都是民生的根本。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的南京,和平时期罕有粮食匮乏之虞。然而,1937年8月中旬以后,日军的轰炸使得正常的粮食生产和流通秩序受到冲击,而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残暴统治更使南京的粮食供应出现危机。一方面,战争造成部分平民被迫放弃正常的生产生活,流离失所,成为难民,造成粮食的减产;另一方面,战争使得正常的跨区域粮食贸易中断,粮食流通受阻,造成依赖粮食贸易的城市出现粮食供应的紧张。日军暴行之下。
作者 董为民
出处 《民国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214-225,共12页 Studies on Republican China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西方在宁人士”(06JJD770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60

  • 1杨夏鸣.美国驻华外交官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证言[J].民国档案,1997(3):59-63. 被引量:1
  • 2罗义俊.上海南市难民区述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9(2):70-74. 被引量:9
  • 3张连红.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J].近代史研究,2001(3):227-248. 被引量:14
  • 4.[N].《中央日报》,1936年12月15日.
  • 5.《马市长关怀难民》[N].《中央日报》,1937年11月26日.
  • 6南京市户口统计专门委员会办事处编辑.《民国二十五年度南京市户口统计报告》[R].南京特别市地方自治推进委员会,1937年6月..
  • 7[日]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编译.《南京事件资料集·美国关系资料集》[M].青木书店,1992年.第90页.
  • 8.寻人广告[N].《大公报》,1937年11月下旬的.
  • 9《京市煤炭消费,存煤足够应用》,《中央日报》,1937年11月17日.
  • 10《一外国记者谈首都防空》,《大公报》1937年10月5日.

共引文献2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