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北京艺术区模式考察 在城市生态中构想艺术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的画家村,最早形成于北京圆明园附近的福缘门村,1990年7月,一批艺术家陆续来这里租房子画画。从1993年开始,圆明园画家村渐渐被驱散后,艺术家们开始迁徙到宋庄、上苑、清河、门头沟、平西府、香堂、草场地等京郊的许多地方。与此同时,上海、昆明、深圳、广州、成都都陆续出现了艺术家聚居的地方,并自我发育成一个个艺术社区。而如今的798、方家胡同46号,则得益于艺术家或城市规划者对废弃工业仓库和车间的重利用。这些艺术社区逐渐进入城市的公众空间中,给城市生活带来新的内涵。当下存在的艺术社区如何能在艺术与刻意规划之间取得平衡,如何能生长成为自发的、商业的、与民众生活结合的多形态并存的健康样貌,这是城市发展中十分值得考量的问题。以纽约SoHo为例,商业化的艺术社区要保持其内在的活力与吸引力,前提是维护足够的艺术内涵和以艺术家为主体的诗意生活,软实力的体现不仅仅在形式的存在,更在于空间的具体内容。所以独立的艺术社区要给养自我的生长,更需要强大的世界观和创造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彼此连结的担当。商业的流速是协动力,真正的辐射力量在于艺术创作的本质。现今,北京的艺术社区或正处于与商业融合的阶段,或与城市若即若离互相观望,或陷于与利益暧昧不清的较量。在短浅的商业利益面前,这些"盒子"面临的命运可能是简单地被移除,或者被大肆地商业化、产业化。在普罗市民的认识中,可能除了798,其他的艺术社区几乎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各个艺术社区所在的乡县级政府争相看好艺术这块招牌,大部分的当地居民与艺术家的相处相安无碍,但更多有益的流动性仍处于比较枯涩的状态。艺术社区与城市是否能最终达成融洽的关系,不仅取决于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眼光,也离不开商业与市民的见识。
机构地区 雍和园管委会
出处 《明日风尚》 2010年第12期46-60,共15页 MING(Attitude)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