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后殖民时代的逃避与追寻——简析《河湾》中的身份危机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维·苏·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典型的移民作家,其作品《河湾》讲述了殖民统治崩溃后生活在非洲的人们寻求身份而未果的崎岖道路。本文从身份研究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小说主人公萨林姆在流放中所经历的困惑以及自我身份寻求时的艰辛,阐释了在文化多元的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人民的身份危机产生的原因,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身份重构的失败,旨在说明只有接受混合的身份定位、进行文化的交融与杂合才能完成身份的重构。
作者
黄二靓
机构地区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明日风尚》
2016年第14期280-280,270,共2页
MING(Attitude)
关键词
身份危机
流放与寻求
身份重构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徐彬.
奈保尔《河湾》中“逃避主题”的政治伦理内涵[J]
.外国文学,2015(3):69-76.
被引量:4
2
刘学云.
混杂中建立第三空间——霍米·巴巴对受殖者的身份构建[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5,0(5):77-79.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Coetzee, J. M. Doubling the Point: Essays and In- terviews. Ed. David Attwell.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92.
2
Cooke, John. "'A Vision of the Land': V. S. Naipaul's Later Novels." Caribbean Quarterly 25.4 (1979) : 31-47.
3
Fanon, Frantz.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rans. Constance Farrington. New York: Grove, 1968.
4
Handwick, Elizabeth. "Meeting V. S. Naipaul."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3 May 1979.
5
Hayward, Helen. The Enigma of V. S. Naipau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6
Nixon, Rob. London Calling: V. S. Naipaul , Post- colonial Mandarin. New York: OUP, 1992.
7
. Nkrumah, Kwame. Neo-Colonialism : The Last Stage of Imperialism. London: Nelson, 1968.
8
Pantin, Raoul. "Portrait of an Artist." Caribbean Contact (May 1973): 15-19.
9
Rahman, Fadwa Abdel. "V. S. Naipaul.. The White Traveler under the Dark Mask." Journal of Compar- ative Poetics 26 (2006) : 168-90.
10
Said, Edward W. "Intellectuals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Salmagundi 70/71 (1986): 44-64.
共引文献
7
1
凌淑珍.
非洲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河湾》的视觉文化透视[J]
.文学理论前沿,2017(1):30-49.
2
徐彬.
英国后殖民文学的伦理批评[J]
.山东外语教学,2019,40(6):87-95.
被引量:3
3
朱橙.
“请进来”与“走出去”——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字设计及其隐喻[J]
.美术学报,2022(2):128-136.
被引量:3
4
吴艳,李菁.
美国职前教师实践教学的困境、对策与思考:以第三空间为视角[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5(2):92-99.
被引量:1
5
王亭亭.
阿加莎“东方小说”中的旅行书写与殖民主义[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2):81-86.
6
管凌峰,杜明业.
被喂养的非洲——《大河湾》中的逆写帝国与生态批评[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4,41(3):73-80.
7
徐宝萍.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J]
.世界文学研究,2022,10(2):266-269.
1
马梅.
身份重构者盖茨比之死[J]
.芒种(下半月),2013(10):139-140.
被引量:1
2
张梅.
《觉醒》中女性身份重构[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86-89.
被引量:3
3
周佳球.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分析[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2):92-93.
被引量:9
4
杨东霞.
《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身份问题[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6):95-98.
被引量:1
5
柏灵.
《比利·波兹之歌》:记忆与身份构建[J]
.青年文学家,2016,0(10X):134-137.
6
林文娟.
从电影《苔丝》看原著主要人物的身份重构[J]
.电影文学,2012(22):62-63.
被引量:3
7
高超.
透视严歌苓作品中的移民焦虑与身份重构意识[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19):20-20.
8
李红燕.
盖茨比的身份建构[J]
.青年文学家,2015(9Z):96-97.
9
吴素贞.
论《宠儿》中黑人身份的重构[J]
.语文建设,2014(06X):77-78.
被引量:1
10
姚玮.
走出创伤阴霾 重构自身身份[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8):57-58.
明日风尚
2016年 第1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