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音义关系看中古来母字的上古音来源(上)——兼论K-l-式双音同源词的产生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上古来母字的意义可归纳为连续、重复、反复、多数以及条状、通灵等相近相通的特征,作为象声词则多表示声音的持续、重复、反复。意义特征与肖声功能的一致性显示了音与义的内在联系和引申规律,由此得到词源上的来母的表义表音功能。带有来母字较为凝固的双音词,为两个语素组成,其中来母音节也具有连续、反复等上述相关意义特征,证明这些词在更早时由一个主音节加一个表示持续意义或声音特征的从音节来母字组成:K-+l-=K-l-。这是一种以上古音义自然关系和发音节省原则为基础的、把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汇发展结构,在后代以至现代仍然具有生产新词的活力。语言中,叠音K-K-结构与K-l-结构都可以表示意义和声音的持续重复,两式可以交替;而记载语言的文字并未都能实现交替,导致叠音结构K-K-的次音节与K-l-结构次音节读音在同一字形上的交替,进而形成K-音节既有原声母又有来母的叠韵同义异读。从谐声系统看,K-l-中l-音节字的声符既有与喉牙唇音纠葛的,也有真正反映语音实际的纯来母的,说明文字的谐声系统并不能准确反映语言的语音系统。语言事实反映的来母的单纯与谐声系统表现的来母与其他声母交替的矛盾,说明文字上谐声的纠葛表象不能解释为语言中语音的实质是复辅音。
作者 黄易青
出处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195-205,251-252,共13页
基金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词源理论及上古汉语同源词库》前期成果,项目号:11JJD74000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0

  • 1黄易青.论事物特征与意象之异同[J].古汉语研究,1997(2):85-90. 被引量:8
  • 2王宁.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5(2):167-178. 被引量:73
  • 3任继昉.汉语语源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 4齐佩瑢.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3.
  • 5王力.同源字论[J].中国语文,1978,(1).
  • 6王凤阳.汉语词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A].汉语词源研究:第一集[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 7陈澧.说文声表序[Z].东塾读书记.
  • 8刘师培.正名隅论[Z].左盘外集:卷六.
  • 9刘师培.字义起于字音说[Z].左盘集:卷四.
  • 10裘锡圭.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A].古文字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2.

共引文献68

同被引文献1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