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93~1995年有一些看好白芍的人开始收购囤积,有的从国库中低价买来,1995年产新时,亳州某集团公司所属新建的制药厂尚未正式开始生产,在行家提议下收购囤积了500多吨白芍,成本价8~9元(公斤价,下同),有力地推动了其价格上扬,1~3级统货升至10元左右,在主产地起到了领头羊作用。1996年上半年白芍价格节节上升,信息界无不看好白芍。浙江的药商同样认为白芍的辉煌期要来了,二季度生晒的不刮皮的小白芍(浙江代赤芍用)从3.5元升至9.6元,被亳州人拉走,售价16元,白芍形势一片大好。这一年的采挖季节提前,6月份就有很多药商跑到次产地去收鲜货,价格高促使芍农把很多在地多年不挖的药材也都挖出来了,亳州起土时间晚,产新前陈库存销售一空。而实际1996年白芍是产大于销的,待1997年4月份价格开始下滑,直至产新前的7月跃至1~3级统货9~10元,这是第一次价格涨落。不少人亏本出售了,但还有更多的囤货者没能卖出,亳州在产新前的库存量在2500吨左右,这些货成本高,在以后3~4年内亏本卖出,损失上千万。1997年,5周年的白芍已在1%以下,大多起土的是4周年的,还有一部分3周年的,当年的统货收购价在9~10元,这年的产量最少,大约可满足年销量的2/3。由于上年高价收药商大多认为白芍生产周期长,以后还是要涨价的,没有和农民争夺市场。1998年春节后,白芍价格上扬,3月份已升至13元左右,浙江和亳州的部分药商仍有收进,价升至14元左右,本来二季度价还要上升,但大户陈白芍拉到亳州抛货,价格又很快回落,至产新时跃至7~8元,这是第二次起落。1998年亳州遭受罕见的洪涝灾害,很多白芍受掩根腐烂,故一些不足年份的药材也不得不起土,这一年的产量大于1997年。此时存白芍的人在亳州炒白芍闻名中药界,似乎投入了很大资金,其实十几个人投入的资金不足150万元,主要是调动了亳州人的收购积极性,白芍统货价再次从7~8元升至13~14元。但到了1999年4月浙江白芍(当时陈货市价在12~12.5元)被亳州药商压价至10.8元,明显低于市价,引起轩然大波,导致市场心态开始崩溃。到了二季度,药农、小贩和囤货者都急切地要把白芍卖出去,到了6月初就落价2元,本来售10元的货由于被压价抛货,价跃至8元,而后又跃至7元。在库存量少销售最快时反而跌价,使囤货者失望,浙江也有人批货运往亳州,大多在7~7.5元出售,这就是第3次起落。1999年6月白芍在地面积大,芍农已大量起土3年生的白芍,将以后要产大于销的白芍预支在前,再也无力拉升价格,注定1999年产新后价格一路下滑,亳州无论是日常经营者或囤货者大多要亏本,亳州农民大量起土1996年下种的已满3周年的白芍,产新前期上市即清,中期价格下滑至5~6元,后期滑落至4元。种芽前期每棵0.1元,中期0.05元,后期部分没有人要。2000年春节后1~3级统货跃至3元左右,陈货(1996年在15~16元收进的)最低跃至1.8元。2000年上半年严重干旱,但7月亳州又遇洪灾,部分地势低的白芍遭掩,特别是收获期间隔几天就下雨,不利于采挖,且价格低,统货3元左右。在11月立冬过后,白芍价格从低谷反弹,在2001年春节后,1~3级统货升至6~7元,比最低时上升近一倍。但到了二季度,尽管货源很少,市场价格还是步步下滑。至2001年产新前亳州药农药商的白芍出售一空,各大市场在产新前也所剩无几,这时的全国库存量估计在2500~3000吨之间,属于垫底的库存。2001年产新较早,因为市场货源空虚,又有出口生晒白芍片的大单,在6月中旬就开始起挖,前期价格不低,达5~5.5元,未刮皮的鲜条也在2元左右。芍商和日常饮片经营户前期都积极收购,价格大多在4~5元,中期价格跃至3.5元左右。2002年春节后继续下跃,统货跃至1.8~2元,3~4级白芍1~1.2元,等外尾芍0.4元,跃至接近历史最低点,成都人囤了800吨,浙江人囤了200吨,都是三、四级和尾芍。2002年产新前期价格最低1.8~2元,亳州的药商不敢囤货,农民纷纷起土,改种其他品种。产新中期亳州很多药商认为价低没风险,收购囤积,一度统货上升,但不久就回落。预计后市白芍还要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