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话语权的建立和发展
被引量:7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of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66,共21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27
-
1成仿吾.《祝词》[J].《文化批判》,.
-
2王独清.《创造社—我和它的始终与它底总账》,见《创造社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
-
3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J].文化批判,1928,.
-
4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J].创造月刊,1928,2(1).
-
5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J].《文化批判》,1928,.
-
6克兴.《评驳甘人的“拉杂一篇”》[J].创造月刊,(2).
-
7沈起予.《艺术运动底根本概念》[J].创造月刊,(3).
-
8成仿吾.全部的批判之必要[J].创造月刊,1928,(3).
-
9钱杏邨.《中国新兴文学中的几个具体的问题》,见《文艺与社会倾向》,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
-
10葛兰西 雷雨 姜丽 张跣译.《狱中札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34页.
共引文献462
-
1卜凌云.英雄时代的诗学理想——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嬗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5):111-116. 被引量:4
-
2张剑.左翼作家的革命情结——兼及五四与左翼知识分子的心态比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4):3-7.
-
3邓海英.论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观[J].文教资料,2006(1):26-27.
-
4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
5王黎君.话语权力之争:文艺论争的一种隐形形态[J].北方论丛,2004(4):47-49. 被引量:4
-
6马晖.左翼文学价值观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64-69. 被引量:1
-
7范伟.“革命的罗曼蒂克”:从情的飞扬到观念论的魔床[J].中国文学研究,2004(3):72-76. 被引量:2
-
8隽鸿飞.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文化学意义[J].史学理论研究,2004(3):20-28. 被引量:5
-
9朱德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英雄”理念的逻辑演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4):3-11. 被引量:2
-
10袁曙宏,董文媛.孙中山、华盛顿宪政实践过程和结果之比较[J].法学,2004(9):24-3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45
-
1朱晓进.论三十年代文学杂志[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02-108. 被引量:16
-
2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本提纲为未定稿,仅供编者在鲁艺讲授之用)[J].文学评论,1986(1):20-32. 被引量:31
-
3王世诚.断裂时代的肯定性写作——九十年代文学精神及其思考(下)[J].扬子江(评论),2008(6):7-19. 被引量:5
-
4旷新年.寻找“当代文学”[J].文学评论,2004(6):138-145. 被引量:17
-
5罗岗.翻译的“主题”与思想的“主体”——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视角[J].文艺理论研究,2005(2):2-14. 被引量:7
-
6方新民.“aufheben”与康德知识观要义[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22(3):144-147. 被引量:2
-
7贺桂梅.“革命+恋爱”模式解析——早期普罗小说释读[J].文艺争鸣,2006(4):82-89. 被引量:10
-
8张霆.文学的“沉寂”与大众传媒文化的“喧嚣”——论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中的文学话语权的流转[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6):135-138. 被引量:3
-
9张汝伦.黑格尔与启蒙——纪念《精神现象学》发表200周年[J].哲学研究,2007(8):44-53. 被引量:19
-
10钱杏邨.批评的建设[J].太阳月刊,1928,(5).
引证文献7
-
1张江元.论李初梨的“革命文学”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9):80-82. 被引量:1
-
2高丽琴.30年代文学论争与商业化倾向[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4):78-84. 被引量:2
-
3王亚平,徐刚.“五四”与“当代文学”:历史重述中的意义生成与话语转轨[J].天府新论,2008(5):126-130.
-
4陈永明.启蒙与革命:中国文学的政治伦理维度[J].黑河学刊,2013(2):15-17. 被引量:1
-
5陈永明.文学伦理话语权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18-21.
-
6陈永明.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的文学伦理话语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4(3):122-125.
-
7苟健朔.创造社的“奥伏赫变”:一个理论术语与一场主体革命的发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6):164-187.
-
1简光.批评:在文学与社会之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1):97-100.
-
2林文思.浅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5):88-89.
-
3白燕青.以谎说谎[J].启迪与智慧(上),2016,0(3):39-39.
-
4王明良.审丑——新写实主义的批判方式[J].青年思想家,2003(5):90-91.
-
5马小纯.浅谈文学形象的特殊形态——意象[J].语文教学之友,2010,29(3):16-17.
-
6陈凌.“魅惑”的审美价值及其实现[J].山东文学,2011(11):73-75.
-
7张方.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J].文艺争鸣,2007(7):44-49. 被引量:17
-
8李壮鹰.要研究中国古文论体系的特殊形态和民族精神[J].文学遗产,1989(4):79-80.
-
9刘晓彬.生命情感状态的纯粹性——评卢游的部分诗作[J].创作评谭,2017(2):58-58.
-
10彭丽萍.论90年代军旅小说审美意向的转变[J].作家,2008,0(20):176-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