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侯宝林相声艺术在台湾之影响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侯宝林相声艺术在台湾的影响始于 194 9年 ,经过一个曲折历程 ,1985年以后重新被唤醒。侯宝林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 ,他的相声艺术在作品、理论研究、艺术风格三个重要方面 ,影响着台湾的相声创作与演出。
作者 叶怡均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6-110,共5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莫宰”,台语,即“不知”之意。
  • 2样本包括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学员、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研究生等。
  • 3赖声川,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主任,由其编导而以“相声”为剧名之剧作包括《那一夜,我们说相声》(1985首演)、《这一夜、谁来说相声?》(1989)、《又一夜,他们说相声》(1997)、《千禧夜,我们说相声》(2000);另有用“单口相声”的形式进行演出的剧作《台湾怪谭》(1991)。
  • 4赖声川 陈佩贞.《那一夜,回忆点点滴滴》[J].表演艺术杂志,.
  • 5当时在学术界研究、推广说唱的有田士林、李殿魁、陈锦钊等教授;在民间,鼓书社团成立较早,有钱善夫于1978组成“自强京韵大鼓研究社”、1984年王书圃等组成“大汉曲苑鼓书团”以及张天玉之“张天玉民俗艺术团”。当时相声表演者常搭配各说唱团演出,活跃其间的包括丁仲、王德志、王振全、高维洋、傅谛……此外尚有张复生、韩方等人在高雄推展说唱后来组成了“汉声说唱团”、“国风曲艺团”等。
  • 6所谓“组织散漫的社团”,是指早期说唱社团既非公司亦非法人,皆是业余型态,而业余社团的设立手续简便,其组织运作亦不受公司法、法人法规范;至于团体与团员间非劳资关系,彼此既不提供保障也不约束,成员出人自由并常同时在多个社团间走动。
  • 7例如1985年设立之“汉霖说唱艺术团”,其创始团员有王振全(团长)、郭志杰、常忆君(笔者艺名)等,后又陆续罗织有宋少卿、林文彬、陈庆升、冯翊纲、樊光耀、刘增锴、谢小玲等;其后,冯宋另组“相声瓦舍”、常自创“万象说唱艺术团”、郭领军“台北曲艺团”(简称“北曲”;成员包括陈、樊、林、刘、谢等)。近年来“瓦舍”、“北曲”两团演出活跃、频出新作,成绩斐然;而王之“汉霖”则辟固定场所经常演出。又如高维洋、傅谛一度加入“龙说唱实验群”(该团于魏龙豪过世后解散)现仍孜孜不倦于教学、研究与创作,对推广、普及相声卓有贡献。
  • 8例如魏吴的《醉鬼经》和侯的《醉酒》之不同在于手电筒与消防车两个包袱的次序颠倒,魏吴使消防车为攒底儿,而个别包袱的组织手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又如《买佛龛》也出现在魏吴的录音作品《一贯道》中。
  • 9根据笔者访问赖声川,1985年之前他所听的相声以魏吴居多,后来才陆续接触到侯宝林,其中尤其以《改行》的攒底儿所透露出的苍凉感,令他印象深刻,对他创作《四郎探母》的启发最为直接。
  • 10此语出自赖声川。

同被引文献28

  • 1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J].博览群书,2008(2):68-71. 被引量:2
  • 2阿兰.台湾相声北京安“家”[J].两岸关系,2002(8):62-62. 被引量:1
  • 3于世德.《我这半辈子》,王决,汪景寿,藤田香.《中国相声史》,第223页.
  • 4郭德刚(纲).《话说北京》(前言),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 5坐看云起时:《郭德纲要说的话》(跟帖),“相声公社·班主办公室”,http://www.guodegang.org/bbs/read.php?tid-15550&fpage=1.
  • 6郭德纲.《我叫郭德纲》,2005年底至2006年初连载于新浪博客《德云班主》,http://blog,sina.corn.cn/m/guodegang.
  • 7宣炳善.《在“传统”与“发明”之间》,“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五届会议·台湾”,2006年10月5日,http://www.pkucn.com/chenyc/thread.php?tid=7005.
  • 8“百度贴吧·郭德纲吧”,2006年4月25日,http://post.baidu.corn/f?kz=95673701.
  • 9徐德亮.《称王惟我万人迷》,《法制晚报》2006年11月4日,A19版.
  • 10郭德纲.《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