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现代性与反传统为主要特征的20世 纪中国文学,是否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是否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 这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9,共4页
参考文献5
-
1卢卡契.《托尔斯泰与西欧文学》.《卢卡契文学论文集》(2),第451,45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
2约瑟夫·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第3,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
3郭沫若.《论中德文化书》.《文艺论集》,上海光华书局1925年.
-
4马克思.《路·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
5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J].二十世纪大舞台,1905.
同被引文献25
-
1蔡钟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J].文学评论,1997(5):35-41. 被引量:35
-
2蒋英豪.林纾与桐城派、改良派及新文学的关系[J].文史哲,1997(1):72-79. 被引量:10
-
3吴炫.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下)[J].天津社会科学,1997(2):78-86. 被引量:11
-
4谢桃坊.评新儒学派“文以载道”观念[J].社会科学研究,1995(5):128-134. 被引量:6
-
5高玉.翻译文学: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38-53. 被引量:21
-
6张国龙.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J].艺术广角,2005(3):10-13. 被引量:3
-
7韩洪举.“林译小说”对中国文学语言演变的贡献[J].明清小说研究,2005(4):169-173. 被引量:3
-
8宋剑华.五四文学革命:传统文化的突围与重构[J].社会科学辑刊,2007(1):186-192. 被引量:5
-
9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416-417.
-
10夏晓虹.《梁启超文集》(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54.
-
1南帆.文学传统:遵从与反叛[J].中文自学指导,2003(4):13-15.
-
2李志红.胡适与中国教育[J].山东教育,2003(8):9-10.
-
3邱婷.网络社会条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4):32-34. 被引量:1
-
4朱庆冬.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25):119-119. 被引量:1
-
5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第一学期作业练习题[J].远程教育杂志,1986,6(2):62-65.
-
6章培恒.对本科教学的几点看法[J].教育发展研究,1985,11(2):74-75.
-
7黄雯.中国现代文学(上)期末复习练习题[J].远程教育杂志,1993,13(3):21-24.
-
8薛文平.守望教育的精神家园[J].新教育(吉林),2007(2):41-42.
-
9薛文平.守望教育的精神家园[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7(11):28-30.
-
10毕诚.“五四”新文化教育思潮与当代教育改革研讨会纪要[J].教育研究,1989,10(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