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17,共3页
TV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2
-
1樊亚平.试论确立受众中心的两个层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5(4):143-148. 被引量:10
-
2鄢光让,向寒松.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J].当代传播,1999(3):23-25. 被引量:12
-
3马池珠,徐福荫.信息时代电视传播的嬗变[J].电化教育研究,2006,27(6):7-9. 被引量:7
-
4黄升民等著,《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广电媒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
-
5“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公布[EB/OL].央视国际网站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21219/100120_2.shtml.
-
6[英]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瑞典]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3.
-
7陈丽.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中的"以人为本"概念[EB/OL].www.Woxie.com.htm,2005-06-08.
-
8汪文斌.认真研究电视规律 科学推进节目改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9):15-17. 被引量:2
-
9张迪.数字电视——实现电视大国到电视强国转变的时代机遇[J].电视研究,2003(3):69-71. 被引量:3
-
10张海涛.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全面推进广播影视的数字化、网络化[J].电视研究,2003(5):11-1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9
-
1傅毅飞.“舞动奇迹”的收视奇迹[J].今传媒,2008,16(3):34-36. 被引量:1
-
2陈永毅.基于授课风格的录播系统选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56-59. 被引量:12
-
3马池珠.受众中心论的理论基础与时代特色[J].理论学刊,2009(10):107-110. 被引量:19
-
4王俊茹.浅谈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转型[J].成才之路,2010(3):81-82. 被引量:1
-
5邬建中,程景红.数字电视时代电视广告的发展策略[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2):90-91. 被引量:3
-
6刘萍.论提高电视科教节目的可视性[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7):86-87.
-
7聂敏娟.“受众中心论”下高校微博传播策略[J].民营科技,2011(11):123-123. 被引量:7
-
8陈永毅.视觉注意视野下教育视听资源构建模式的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2):65-69. 被引量:2
-
9唐杰晓.论信息时代影视动画艺术的发展[J].美术界,2012(4):86-86. 被引量:2
-
10王学伍.竞赛类电视节目的整合营销方式探析[J].东南传播,2012(12):130-132.
-
1田卉.基于三网融合的大数据用户研究[J].现代视听,2012(11):31-34.
-
2内容分销成电子书成败关键[J].出版参考,2012(4):7-7.
-
3李宇.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之道:美国互录网(Hulu)发展策略及启示[J].中国广播,2015(12):37-39. 被引量:1
-
4苟凯东.基于大数据的“源内容”集成——电视新闻生产的“逆向”全媒体路径[J].视听界,2014(3):68-70.
-
5陈建栋.光明云媒的独特转型发展之路——来自光明网跨媒体新闻信息服务的实践探索[J].中国记者,2013(9):38-39.
-
6渠红岩.《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排体例——以《博物汇编·草木典·桃部》为例[J].出版科学,2016,24(6):112-115.
-
7尹良润,阮璋琼.再论数字化时代报纸的定位与结构转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6):33-36. 被引量:1
-
8高悦.关于数字电视内容集成[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04,0(1):28-33.
-
9罗晨.媒介融合对现代传播业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4(4):177-178.
-
10xStream1.0新媒体平台[J].世界广播电视,2008,22(6):109-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