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斯特曼与实用主义美学
被引量:9
Pichard Shusterman and Pragmatical Aesthetics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33,共4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同被引文献127
-
1陈金和.罗蒂的真理观及其后哲学文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33-38. 被引量:5
-
2陈涯倩.何谓共相?——兼论黑格尔与罗蒂哲学观之区别[J].学习与探索,1999(1):48-53. 被引量:2
-
3论罗蒂后现代哲学的人文精神意蕴[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3):17-21. 被引量:3
-
4盛晓明.康德的“先验演绎”与“自相关”问题──评布伯纳与罗蒂的争论[J].哲学研究,1998(6):50-55. 被引量:4
-
5陈亚军.西方哲学病的诊治者──罗蒂反基础主义理论释解[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7(2):26-32. 被引量:4
-
6郭元祥.关于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的若干问题思考——兼析对教育学研究现状的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6(1):72-77. 被引量:10
-
7厉以贤.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83-88. 被引量:18
-
8陈亚军.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设计[J].开放时代,1997(2):42-47. 被引量:2
-
9张国清.“民主”何以先于“哲学”?──论R·罗蒂后哲学文化观中的破和立[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2):8-13. 被引量:2
-
10刘克苏.罗蒂的逻辑斯蒂——评《后哲学文化》的逻辑[J].求索,1997(5):64-6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9
-
1周才庶.“审美经验”的知识图景与意义流变[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1(2):218-229.
-
2柳雯.应关注和重视通俗艺术[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0(2):111-113.
-
3陆涛,陶水平.走出误区与诗意栖居——当代审美文化的美学问题及其克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1):118-122.
-
4马庆红.从出世到入世——从先验主义到新实用主义中美的哲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136-139. 被引量:1
-
5程天君.从“纯粹主义”到“实用主义”——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动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5-12. 被引量:12
-
6郝二涛.中国理查德·罗蒂哲学、美学研究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时代[J].东方丛刊,2018,0(1):288-304.
-
7廖燕.论舒斯特曼“戏剧化”艺术思想[J].巢湖学院学报,2021,23(4):77-83.
-
8刘跃兵.中国电影美学建构的路径与策略——陈旭光《电影工业美学研究》的门类美学探索[J].艺术学研究,2022(2):136-141. 被引量:2
-
9王晓晨,赵光圣,乔媛媛.“身体美学”视域中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J].中华武术(研究),2016,5(5):77-84.
二级引证文献15
-
1边鹏飞.美国影像成功跨文化传播的根基——论实用主义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J].电影评介,2011(1):25-26. 被引量:1
-
2盛智龙.探索在京国防科研院所为首都经济服务的新路子[J].航天技术与民品,2000(2):1-4.
-
3宣小红,薛莉,熊志刚,李思齐,王丽.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对201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5,36(2):18-32. 被引量:15
-
4李小涛,张建武,蔡旻君.MOOC时代美国高校教育价值观的微变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3):122-128. 被引量:14
-
5胡雪龙.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学科特征——兼论“强语法”建设的可能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9):43-49.
-
6李刚,王红蕾.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论与实践尝试:共识、争议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4):98-105. 被引量:31
-
7曹玉洁.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8(5):78-82. 被引量:8
-
8王思遥.教育实证研究的理论依据、争议与去向[J].大学教育科学,2020(5):12-17. 被引量:9
-
9朱军文,马银琦.教育实证研究这五年:特征、趋势及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9):16-35. 被引量:29
-
10冯艳慧,郭启华.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与生成路径--基于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的课堂实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34(6):9-1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