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南方建筑》
2006年第A07期56-58,共3页
South Architecture
同被引文献11
-
1周军.弘扬岭南文化——谈广州西关城市建设[J].规划师,2004,20(3):58-60. 被引量:7
-
2潘安.广州城市传统民居考[J].华中建筑,1996,14(4):104-107. 被引量:18
-
3[美]C·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王听度,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
4[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
5广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gzstats.gov.cn/.
-
6[美]K.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
7J.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to Great American Cities. Aemerica: Random House, 1961.
-
8Whyte, W. H.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Spaces. Washington: 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1980.
-
9[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
10张京祥,李志刚.开敞空间的社会文化含义:欧洲城市的演变与新要求[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1):24-27. 被引量:30
二级引证文献8
-
1田芳,杨磊.POE实践运用与探索——以昆明理工大学建筑楼为例[J].华中建筑,2015,33(5):44-48. 被引量:4
-
2芮光晔,李睿.城市工业遗产改造使用后评价——以广州红专厂创意产业园区为例[J].南方建筑,2015(2):118-123. 被引量:15
-
3林敏慧,骆桃桃.中心城区遗产型城市广场的使用后评价研究——以广州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为例[J].城市观察,2016(1):70-84. 被引量:4
-
4崔叙,沈中伟,张雪原,张凌菲.新型铁路客站规划后评价研究——我国新型铁路客站规划后评价的实证分析与解读[J].南方建筑,2017(1):91-94. 被引量:13
-
5王连鹏,崔汉超,黄海云.社区广场的使用后评价[J].建筑与环境,2017,11(5):64-66.
-
6冯思豫,冯治宇,张琳,李兴泽.地域适应性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座椅现状探析——以桂林市东西巷为例[J].大观(论坛),2019,0(11):52-53.
-
7刘江德,徐磊青.基于公众视野的城市街道更新评价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0(3):101-108. 被引量:10
-
8王贞,张敏.城市社区更新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南京市典型社区的实证研究[J].热带地理,2023,43(9):1809-1822. 被引量:4
-
1唐思文,翁奕城.基于老年人视角的广州荔枝湾涌滨水空间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9):162-164. 被引量:1
-
2永方(摄影),茉莉.泮溪酒家[J].中国烹饪,2012(1):22-23.
-
3吴克练.从环境心理的角度谈城市开敞空间设计——广州荔枝湾调查与分析[J].建筑与环境,2012(1):181-182.
-
4关于规划建设广州城西江岸和荔枝湾古河道旅游资源的建议[J].广东园林,2000,22(1):23-25.
-
5麦丽莎.广州荔枝湾的兴衰浅析[J].广东园林,2011,33(4):20-22. 被引量:3
-
6钟恺琳.复活的城市记忆 荔枝湾涌改造[J].房地产导刊,2012(5):94-99.
-
7黄绍宏,林云,杨学成.西关文化元素在荔枝湾涌改造中的延续和利用[J].广东园林,2013,35(2):65-69. 被引量:6
-
8谢浩.打响生态水城品牌 复活岭南文化记忆[J].建材发展导向,2011,9(4):63-65. 被引量:3
-
9李华聪.市民景观的重构——荔枝湾改造浅析[J].低碳世界,2016,6(1):14-16. 被引量:1
-
10何美莹,胡杨林,唐梵婷.旧城河涌改造的历史文脉延续——以广州荔枝湾涌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10):139-140.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