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具体目标阐释(二)——“测量”方面具体目标阐释
-
1胡松林,孔企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具体目标阐释(三)——“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方面具体目标阐释[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3(3):41-44.
-
2王黎明.“思想方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J].新课程学习(中),2014,0(4):100-101.
-
3李信杰.上一堂活力高效的数学课[J].教育,2016,0(42):69-69.
-
4刘德美.数量关系教学要做到“四个实现”——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数量关系教学建议[J].福建教育(小学版)(A版),2011(1):108-110.
-
5杨惠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3(8):189-189.
-
6陆正美.从数学美看合情推理的评价功能[J].数学之友,2013,27(24):6-7.
-
7张婷婷.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9):53-53. 被引量:1
-
8徐林云,王红宇.对“倍数与因数”的教学思考和实践[J].作文与考试(小学版),2010(1):59-64.
-
9花文魁.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浅探[J].科教文汇,2007(12S):76-76.
-
10郑开华.第二学段“测量”教学目标梳理与实践策略[J].福建教育(小学版)(A版),2011(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