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论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2-43,共2页
Economic Forum
二级参考文献18
-
1钟书华,殷正坤,喻世友.东亚技术共同体:一个明智的选择[J].科学学研究,1995,13(1):64-67. 被引量:3
-
2Robert k. Merto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
3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 Research Policy, 1991(20):PP499-514
-
4徐华.论工业衰退地区创新网络的构建[J].中国经济问题,2001(4):57-61. 被引量:30
-
5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22(5):96-103. 被引量:197
-
6关士续.区域创新网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关于硅谷创新的一种诠释[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4(2):51-54. 被引量:43
-
7姚铮,朱强.金融创新的技术共同体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2,20(4):445-448. 被引量:12
-
8聂鸣,蔡铂.学习、集群化与区域创新体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5):16-20. 被引量:48
-
9王建优.产业聚集的机理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1):22-27. 被引量:25
-
10王道平,李林,秦国文.论区域创新网络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求索,2003(1):46-47.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10
-
1赵珍,池仁勇.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商业研究,2006(22):129-132. 被引量:3
-
2刘兰剑,党兴华.合作技术创新界面管理研究及其新进展[J].科研管理,2007,28(3):1-8. 被引量:21
-
3王作军,任浩,田颖男.企业组织间关系:结构与战略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4):82-85. 被引量:6
-
4赵珍.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08(31):42-43.
-
5王作军,任浩.组织间关系:演变与发展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01-1808. 被引量:13
-
6徐雨森,蒋杰.基于界面管理视角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机理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研究院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4):69-75. 被引量:11
-
7李彦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组织合作的控制因素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1):51-54. 被引量:1
-
8周朴雄,陶梦莹.面向产业集群创新的知识建构共同体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12):43-47. 被引量:3
-
9李力,熊炬成.基于技术界面开放的创新联盟知识融合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4):122-126. 被引量:6
-
10孙劭方,胡维佳,孙严冬.软环境对高新区创新网络运转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3(21):11-1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56
-
1王缉慈.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2004,59(z1):47-52. 被引量:116
-
2奈民夫.那顺,高翔,梁继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体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8-33. 被引量:8
-
3任懿奇,周毅彪.产业集聚的江苏版图[J].中国中小企业,2005(2):59-60. 被引量:3
-
4周洪军,何广顺,王晓惠,李长如,杨娜.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产业优化对策[J].海洋通报,2005,24(2):46-51. 被引量:48
-
5郝娟.英国城市边缘地带的土地开发[J].北京规划建设,1995(3):60-62. 被引量:6
-
6钟书华,殷正坤,喻世友.东亚技术共同体:一个明智的选择[J].科学学研究,1995,13(1):64-67. 被引量:3
-
7刘九林.当代社会心理学中“勒温传统”的内涵及影响[J].菏泽学院学报,2005,27(3):88-92. 被引量:17
-
8张则强,程文明,吴晓,王金诺.循环经济的价值增值与超循环理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3):45-47. 被引量:6
-
9王通讯.人才成长的八大规律[J].决策与信息,2006(5):53-54. 被引量:36
-
10苏杨.让循环经济不再“雾里看花”[J].环境经济,2006(9):21-2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9
-
1陈英乾.产业聚集、产业定位与农村城镇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3):197-198. 被引量:2
-
2任巧巧.论中小企业集群内共生效应[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110-113. 被引量:5
-
3温新民,左金风.对创新网络中技术共同体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8):71-75. 被引量:11
-
4吴歆,方志耕,阮爱清.基于灰色关联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2):40-43. 被引量:14
-
5孟祥林.聚集均衡变动与城市空间扩展的经济学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44-49. 被引量:7
-
6赵昕,郑慧.基于VAR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0(1):131-137. 被引量:6
-
7王汉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提升福建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38-42. 被引量:4
-
8吕露,代建军.教学名师发展群聚效应的内涵[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4):60-63. 被引量:5
-
9王志宏,李捷.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效应分析[J].南方经济,2003,32(8):43-4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56
-
1卢晓宁.“叙事式”教研:指向职业教育本土知识生成的教研转型[J].职业教育,2023(33):44-49.
-
2蒋红阳,楚恒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学法则的应用性探析[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2(1):158-169.
-
3赵珍,池仁勇.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商业研究,2006(22):129-132. 被引量:3
-
4刘兰剑,党兴华.合作技术创新界面管理研究及其新进展[J].科研管理,2007,28(3):1-8. 被引量:21
-
5陈瑛.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现状、成因与效应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5-29. 被引量:6
-
6刘湘辉.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5):66-70. 被引量:3
-
7万兴伟.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区域聚集加强的经济学解释[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0):18-19.
-
8刘明菲,孙君军.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关联性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6):8-11. 被引量:19
-
9孟祥林.大北京:波核影响下双环-掌状网络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发展,2008,8(2):106-113. 被引量:3
-
10王作军,任浩,田颖男.企业组织间关系:结构与战略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4):82-85. 被引量:6
-
1徐爱乐.民营企业群聚发展的优势及其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2(5):54-56. 被引量:2
-
2汤明.变的时代与企业转型[J].施工企业管理,2016,0(6):103-105.
-
3王立志,姚飞.企业群聚的生态学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3):14-17. 被引量:11
-
4罗永泰,刘刚.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关系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J].当代财经,2011(2):61-68. 被引量:19
-
5翁英英,陈飞.柳州市汽车产业商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1):107-108.
-
6段云龙.互惠共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1(4):12-16. 被引量:13
-
7陈关聚,朱宇.多项目人工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9,7(3):22-25. 被引量:2
-
8黄昊.探究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法理论产生的具体影响[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25):281-282.
-
9张鸣.会计准则的历史与未来[J].财会通讯(上),2006(11):6-8. 被引量:8
-
10黄明山.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共生关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1):52-5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