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正确归因与“后进生”的转化
被引量:
24
on Correct Attribution and Its Bear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derachiever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教师归因不当是造成后进生师源性伤害和习得性无助感的重要原因。科学性归因、激励性归因,在师生之间建构起沟通、理解、宽容、关爱的心桥,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关键。
作者
陈凤琴
机构地区
华中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46,共3页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关键词
归国理论
后进生
转化
分类号
G45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0
引证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70
1
成娟利.
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66-70.
被引量:6
2
文秋芳.
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3):61-66.
被引量:1152
3
周国韬.
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再析[J]
.心理科学,1994,17(5):297-301.
被引量:44
4
于靖.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
.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4):35-36.
被引量:1
5
刘志军,钟毅平.
习得无助感理论发展研究的简评[J]
.心理科学,2003,26(2):374-375.
被引量:45
6
李昌真.
运用归因理论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行为[J]
.外语界,2004(6):41-45.
被引量:59
7
秦晓晴.
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
.现代外语,2002,25(1):71-78.
被引量:121
8
李菊华.
谈归因方式对高校德育的影响[J]
.教育与职业,2005(8):40-42.
被引量:4
9
刘伟芳,葛明贵.
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效能感及其发展[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61-64.
被引量:11
10
张建贵.
利用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J]
.职业教育研究,2005(11):116-11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4
1
吕燕.
大学英语教学的归因训练报告[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z1):47-49.
被引量:1
2
许伟泽.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5(5):22-23.
被引量:6
3
高红.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与对策[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3A):20-21.
被引量:6
4
丁丽娟,王琳.
归因理论在高校后进生转化教育中的应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B06):295-296.
被引量:4
5
吕燕.
自我归因对新生适应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促进[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3):72-74.
6
郑丽琦,杨丽芳.
大学英语“学困生”学习障碍原因分析与矫正[J]
.武夷学院学报,2011,30(1):74-76.
被引量:3
7
王文芳.
归因理论对后进生转化的意义[J]
.文教资料,2011(13):140-143.
被引量:5
8
王红,刘东方,徐凤芝,马凤云,郭思荣,李忠南.
德育积分在课堂教学中的量化实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12,9(19):175-175.
9
滕丽娜.
浅析后进生转化[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0):237-237.
10
陈丹丹.
数学学困生的特征浅析及对策研究[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3(12):20-20.
二级引证文献
33
1
夏晶,李菲茗,周孟秋.
小学学业抗逆与社会情感抗逆的研究——基于浙江省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2021(1):49-53.
被引量:1
2
巴文娟.
五年制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及教育策略[J]
.职业教育研究,2007(8):132-133.
被引量:5
3
寿永明.
中学生习得性学习无助的成因和教育转化[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11):37-39.
4
皮磊,闫振荣.
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J]
.数学教育学报,2010,19(1):44-47.
被引量:15
5
孙保利,张剑峰.
心理学视角下“分层教学”模式之审视[J]
.江苏教育研究,2011(3):28-31.
被引量:3
6
陈毓敏.
论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几个原则[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5):37-39.
7
刘飞,朱亮,李峰.
独立学院学困生学习动机特点及优化[J]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6):60-62.
被引量:2
8
李兴华.
国内英语学习归因研究综述[J]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2(1):96-97.
9
吕伍.
高校辅导员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策略研究[J]
.学理论,2012(23):223-224.
被引量:1
10
郑安文.
高职学生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现象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3(1):42-43.
被引量:10
1
栗文敏.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2):26-28.
被引量:4
2
赵红.
完善教师心理素质 杜绝师源性伤害[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59-61.
被引量:2
3
罗贤平.
农村初中生“厌学”现象的教师归因及对策[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4):42-45.
被引量:3
4
何莹,赵永乐.
教师归因研究初探[J]
.文教资料,2007(31):96-98.
5
郑立平.
再论师德[J]
.中国德育,2010,5(7):61-64.
被引量:1
6
王丽荣.
心理成长: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新视点[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8):56-58.
被引量:1
7
王利敏.
师源性弱体的成因及转变对策探析[J]
.现代教育论丛,2011(4):5-7.
8
屠壮校.
论教师归因对学生归因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
.浙江教育科学,2001(6):23-25.
被引量:1
9
唐林兰.
不容忽视的幼儿园师源性心理伤害[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1-75.
被引量:4
10
张彩云,申继亮.
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研究[J]
.教育学报,2008,4(5):62-67.
被引量:8
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