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哈利·波特》的双重解读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网络时代的阅读神话 在影视、DVD、电脑和互联网等新兴传媒狂轰滥炸的今天,在一片“文学已死”、“图书将亡”的哀叹声中,一位骑着飞天扫帚、戴着圆形眼镜的英国英俊少年书生哈利·波特的横空出世,不但将干百万游戏机前的孩子们重新拉回到了阅览室,而且创造了网络时代的阅读神话。我们且来看以下几个镜头—— 镜头之一:2000年7月8日深夜12时,《哈利·波特》(以……
作者
王泉根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55,共4页
China Book Review
关键词
《哈利·波特》
儿童文学
巫术思维
世界文化思潮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24
1
柳乔.
千帆过处走来哈利·波特——评儿童读物《哈利·波特》[J]
.福建艺术,2002(3):34-35.
被引量:1
2
王乐忠.
中国消费文化探析[J]
.东岳论丛,1999,20(1):53-57.
被引量:12
3
刘国庆.
你是否感受到了魔力——我读《哈利·波特》[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02,0(11):21-21.
被引量:1
4
叶舒宪.
巫术思维与文学的复生——《哈利·波特》现象的文化阐释[J]
.文艺研究,2002(3):56-62.
被引量:42
5
王衡霞.
试论《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构建与维护[J]
.广西社会科学,2005(7):120-121.
被引量:3
6
黎新华,阎献彬.
“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的叙事艺术[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63-67.
被引量:12
7
尹鸿,王晓丰.
“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J]
.当代电影,2006(3):92-96.
被引量:79
8
王衡霞.
论《哈利·波特》的英雄历险叙事模式[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85-86.
被引量:7
9
史密斯西恩·哈利波特的妈妈--J·K·罗琳传[M].宋润娟,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65.
10
霍尔CS诺德贝VG.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三联书店,1987:54,57.
引证文献
6
1
王衡霞.
试论《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构建与维护[J]
.广西社会科学,2005(7):120-121.
被引量:3
2
战晓微.
《哈利·波特》中英雄成长主题的探讨[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2):139-141.
被引量:5
3
谢贝妮.
《哈利·波特》阅读快感揭秘[J]
.电影文学,2010(24):108-109.
4
寇福臣,张明杰.
《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叙事[J]
.电影文学,2012(11):104-105.
被引量:1
5
瓦韵青.
论文学评论中的读者缺席问题——从《哈利·波特》谈起[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8):104-106.
6
张芳芳.
在魔法的天空下成长——《哈利·波特》的主题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8(S3):326-328.
二级引证文献
9
1
黄运亭,梁红艳.
近十年《哈利·波特》研究评述[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94-97.
被引量:3
2
张爱珍.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我”[J]
.电影文学,2013(8):28-29.
3
崔妍.
略论《哈利·波特》的成长主题[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05-108.
4
张晓冬,王媛.
电影《哈利·波特》赏析[J]
.电影文学,2014(18):125-126.
5
曹博文.
浅谈《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J]
.青年时代,2016,0(4):44-44.
6
沈加云.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魔幻文学阅读指导策略[J]
.写作(中),2017,0(12):47-49.
7
胡彩霞.
论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叙事效果[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11X):37-38.
8
王敏.
《哈利·波特》中蕴含的时代特点及文化渊源[J]
.语文建设,2015,0(5Z):39-40.
被引量:1
9
张芳芳.
在魔法的天空下成长——《哈利·波特》的主题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8(S3):326-328.
1
陈桐生.
《离骚》比兴形态早于《诗经》[J]
.文艺研究,1996(6):153-155.
被引量:5
2
刘永杰,王艳玲.
对海明威的双重解读[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38-41.
3
李志伟,李伟.
扫帚训练营[J]
.意林(少年版),2009(3):19-19.
4
范司永.
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6):62-66.
5
卫俪.
元杂剧中的梦意象及其文化解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S1):258-260.
被引量:1
6
杨碧雅.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鲍西娅性格的双重解读[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22):300-301.
被引量:3
7
赵波.
对芥川龙之介《基督徒之死》的双重解读[J]
.科教文汇,2008(26):222-222.
8
李玲.
与杂文人为伍[J]
.杂文选刊(下半月),2011,0(2):37-37.
9
DVD[J]
.西江月,2009(16):31-31.
10
老猫.
小人书[J]
.读书文摘,2011(5):77-78.
中国图书评论
200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