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欲到义:情爱的升华——评王安忆九十年代小说中的爱情书写
被引量:1
出处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3-74,共2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共引文献12
-
1张文娟,文爱军(英文译校).神圣爱情的消解与坚守——论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43-45. 被引量:2
-
2蔡惠英.爱情:表达虚无存在的命题——从存在观看鲁迅与北村同名小说《伤逝》[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2):27-30. 被引量:1
-
3景爱欣,景爱霞.情的失落与颓废——从池莉的《不谈爱情》和谌容的《懒得离婚》两部作品来看八十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中性爱话语变奏的特征[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7,28(S1):8-11.
-
4申红梅.从《一去永不回》看两性视野中女性成长的困境与突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6):90-93.
-
5刘淑青.站在崇高和世俗的交叉点上——当前文艺创作中英雄的爱情[J].山东社会科学,2012(9):82-86.
-
6刘慧.回避,突围与放逐——新时期小说中的婚外恋描写的历时性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3):87-90.
-
7陈琳.少年的诗篇与成长的伤痛——试论陈离的小说创作[J].创作评谭,2000(1):31-33.
-
8王荣珍,张文东.经验性讲述与修正式重述——论“归来作家”之“文革书写”中的爱情话语[J].当代文坛,2016(3):129-132.
-
9廖高会.庸常生存的突围与诗性空间的建构:论红柯长篇小说《少女萨吾尔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9):98-101. 被引量:1
-
10刘淑青.大众文化视域下婚恋小说中的爱情书写[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4):138-14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4
-
1彭岚嘉,朱乐.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J].阿来研究,2021(2):13-23.
-
2张宇男.王安忆在城乡世界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1-2.
-
3黄平.史家批评:程光炜近年来的“文学史批评”[J].文艺争鸣,2011(12):79-86. 被引量:2
-
4金理.“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哦,香雪》与《妙妙》的对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7):142-154. 被引量:5
-
5王晓文.方法·成绩·意义——“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概观[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91-94. 被引量:1
-
6李建周.文学史的张力与限度——以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中心[J].文艺争鸣,2013(8):59-63. 被引量:1
-
7杨庆祥.阿三考——由《我爱比尔》兼及王安忆的写作症候[J].文艺研究,2015(4):26-32. 被引量:7
-
8廖斌.传媒现代性:新时期乡土文学中的风景发现、现代启蒙、人格塑造与消费导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3):136-140.
-
9訾西乐.不自觉的娜拉——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书写[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38-40.
-
10时雪丽.全球化视野下解读《我爱比尔》[J].文学教育,2018,0(25):26-27.
-
1胡红英.作为“预言”的新世俗传奇——读王安忆的小说《香港的情与爱》[J].文艺争鸣,2014(2):14-20. 被引量:2
-
2裴争,王寒.欲的堕落和爱的升华[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86-88.
-
3余海艳.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阈下的《香港的情与爱》[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4):26-31.
-
4程悦.香港的情与爱——张爱玲《倾城之恋》与王安忆《香港的情与爱》之比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5-7.
-
5刘传霞.商业化的两性游戏与古朴的人间情义──评王安忆的《香港的情与爱》[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4):53-55. 被引量:1
-
6施萍.直面人生的悲哀──《倾城之恋》与《香港的情与爱》比较[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3):34-36.
-
7黄静.香港·女性·传奇——《倾城之恋》、《香港的情与爱》、《愫细怨》比较[J].华文文学,2005(4):30-35. 被引量:2
-
8吴芸茜,马以鑫.与时间对峙——王安忆论[J].中文自学指导,2003(4):47-47.
-
9张海志.由敬到爱的升华:解读女娲的人性美[J].科技与企业,2005(12):56-58.
-
10周丽娜.依附、独立与交易——比较《倾城之恋》、《愫细怨》与《香港的情与爱》[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3):8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