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爱与同情感——舍勒思想中的奠基关系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奠基问题在现象学运动诸成员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讨论舍勒思想中爱与同情感之间的奠基关系。舍勒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讨论这一问题的 :从先天价值秩序出发 ,他认为同情感一定要以爱为基础 ;而从道德实践的可操作性层面讲 ,爱必须要奠基在同情感上。
作者
张任之
机构地区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3期29-34,共6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关键词
奠基
同情感
同一感
爱
共感
舍勒思想
奠基关系
现象学
共同感受
感受感染
追复感受
人本爱
人格爱
爱
基督教共同体理念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1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00
参考文献
11
1
Max Seheler, Vom Ewigen im Menschen,Bern und München 1968, S. 362 -369.
2
Max Scheler,Der Formalismus in der Ethik und die materiale Wertethik,a. a. O. ,S. 488.
3
Max Seheler, Vom Ewigen im Menschen,Bern und Munchen 1968. S. 371 -377.
4
Max Scheler,Schrifien aus dem Nachlaβ,Bd. I ,a. a. O. ,S. 219-222.
5
Max Seheler, Wesen und Formen der Sympathie, a. a. O. , S.42,114,137.
6
Max Scheler, Wesen und Formen der Sympathie, Bern und München 1973, S. 24.
7
Max Scheler, Wesen und Formen der Sympathie,a. a. O. ,S. 26.29.35.
8
M. S. Frings,The Mind of Max Scheler,Marguet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S. 93.
9
Eugene Kell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Studies in the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of Max Scheler,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S. 150.
10
Max Scheler, Wesen und Formen der Sympathie, a. a. O. , S. 52 - 53,59,20.
同被引文献
71
1
徐明华,李孟秋.
中国现代性与情感传播:国际话语的锚点与转向[J]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2(1):71-81.
被引量:5
2
郝拓德,安德鲁.罗斯,柳思思.
情感转向:情感的类型及其国际关系影响[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4):40-56.
被引量:67
3
高新民,刘占峰.
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J]
.哲学动态,2004(8):15-18.
被引量:14
4
倪梁康.
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专题讨论)——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J]
.学术月刊,2006,38(6):47-50.
被引量:38
5
黄裕生.
论爱与自由——兼论基督教的普遍之爱[J]
.浙江学刊,2007(4):24-33.
被引量:12
6
郭景萍.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J]
.社会,2007,27(5):26-46.
被引量:32
7
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上册)》,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8
Max Scheler. Wessen and Formen der Sympathie. Berne and Munich:Francke, 1973., p.52-53.
9
Max Scheler. The Nature of Sympathy[M].trans. Peter Heath.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4.,p.39.
10
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册)》,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265页.
引证文献
8
1
朱晓宏.
爱、同情与学校德育:基于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理论[J]
.教育学报,2008,4(1):57-62.
被引量:8
2
张任之.
人格存在,或人格生成--论舍勒现象学中人格的存在样式[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111-119.
被引量:3
3
张必春,邵占鹏.
“共同感受”与“同情感”:失去独生子女父母社会适应的机理分析——基于双向意向性中意动与认知的理论视域[J]
.社会主义研究,2013(2):91-97.
被引量:14
4
郁欣.
利普斯、舍勒和施泰因论同感和同一感[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106-114.
被引量:2
5
蔡祥元.
感通与同情——对恻隐本质的现象学再审视[J]
.哲学动态,2020,0(4):60-70.
被引量:2
6
赵晟,王邦安,覃发钦.
西部地区乡村柔性治理中的情感传播现象研究--基于广西L县的调查[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3):42-52.
7
冯伟.
《暴风雨》中米兰达的意向性感受[J]
.外国文学,2024(3):1-12.
8
徐明华,李丹妮.
情感畛域的消解与融通:“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沟通介质和认同路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3):38-42.
被引量:71
二级引证文献
100
1
李颖.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言情小说的文化认同建构[J]
.新闻传播,2022(4):10-12.
2
赵欣.
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故事叙事之道——“第一主讲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涵的国际分享[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1):5-25.
被引量:24
3
刘国强,杨韫珏.
从同情的理解到对话的理解:诠释学视角下重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性[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6):57-68.
被引量:2
4
郑嘉雯,游江澄.
微短剧的共情叙事与文化认同实践——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J]
.数字出版研究,2023,2(S02):51-56.
5
陈功,韩佳秀.
“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命题及理论阐释[J]
.江西社会科学,2022,42(12):180-188.
被引量:15
6
陈维超,曹佳.
情感共同体视域下饭圈文化的发展症结与规制对策[J]
.江科学术研究,2020(3):60-64.
7
张文东,王智强.
对外警务培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J]
.军事文化研究,2023,2(4):99-107.
8
张慧,石雷.
志愿者服务视角下失独妇女的社会支持研究——基于65位失独妇女的调查[J]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1,2(3):108-130.
9
姬德强,张超义.
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情感机制与价值创造[J]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2(2):47-56.
被引量:2
10
肖珺,黄枫怡.
情感分析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方法意义:源流、应用与反思[J]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2(1):82-93.
被引量:1
1
耿宁,陈立胜(译).
孟子、斯密与胡塞尔论同情与良知[J]
.世界哲学,2011(1):35-52.
被引量:13
2
张任之.
舍勒思想发展中的“谜”——兼评斯佩德《舍勒的伦理学人格主义》[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6):22-27.
3
方文.
谈同情心[J]
.北京纪事,2009(1):55-55.
4
陈琳.
张献:人的共同性来自共同情感[J]
.南风窗,2016,0(1):98-99.
5
冯大鸣.
教师的疲惫与疲惫的教师[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4):26-28.
被引量:1
6
胡泽.
浅析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J]
.青年文学家,2014,0(9Z):157-157.
被引量:1
7
刘德林.
同情感及其教育学意义[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5X):41-43.
8
钱立卿.
现象学与自然科学本体论——论胡塞尔《观念Ⅲ》中的科学论思想[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4):115-122.
被引量:2
9
阿尔贝特·史怀泽.
教育名言[J]
.辽宁教育,2009(6):35-35.
10
David Brooks,袁艺蕾,邝计嘉.
同情的局限[J]
.大学英语,2012(2):10-12.
浙江学刊
2003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