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4-156,共3页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70
-
1张剑.《空心人》与T.S.艾略特的思想发展[J].国外文学,1998(1):54-57. 被引量:13
-
2卜松山,赵妙根.时代精神的玩偶──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评述[J].哲学研究,1998(7):36-46. 被引量:30
-
3李泽厚.禅意盎然(读书随笔)[J].求索,1986(4):57-65. 被引量:19
-
4赵永源.试论王维诗歌的“空”字[J].北方论丛,1999(2):54-57. 被引量:4
-
5吴功正.“丽”谈——六朝美学的范畴概念及其演变[J].南京社会科学,1991(5):68-72. 被引量:4
-
6傅永军,张志平.“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8-13. 被引量:11
-
7黄文杰.佛教“空”观的终极蕴涵——论“空”作为一种绝对的存在论立场[J].人文杂志,2004(4):45-48. 被引量:3
-
8杜贵晨.略论佛教对中国长篇小说的影响[J].明清小说研究,1988(2):1-14. 被引量:2
-
9宋静.浅谈李煜词的宗教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102-103. 被引量:2
-
10范晓利.“空”的影子——“空”在道家与佛家的不同含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8):329-33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7
-
1王巢凤,张智.刍议佛教思想中“空”观的哲学意义[J].传承,2012(2):70-71.
-
2聂楠.论禅宗民族作家——川端康成——兼评《雪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7):351-352. 被引量:3
-
3涂承日.“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无迹而神”与佛教思想的契合[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153-158. 被引量:1
-
4李慧敏.从阐释学角度分析王维诗作《鹿柴》中“空”字的英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217-218. 被引量:1
-
5赖永兵.刘勰“物色”论与佛教色空观[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2(5):47-48.
-
6王婧瑶,王向东.《金刚经》缘起论与《圣经》创世论对比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1):11-12.
-
7金婕.略论《儒林外史》与佛教空性的契合[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63-64.
-
8曾仲权.六朝美学的理之透视——以张岱年关于中国哲学之理的解释为依据[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5):57-63.
-
9曾仲权.六朝之理与六朝美学——以张岱年论中国古代哲学之理的五个意谓为根据[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35(6):151-157.
-
10赵维江,谷卿.“清空”“骚雅”内涵新释——以张炎与姜夔之词学为中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5):64-7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45
-
1张锦辉.禅境与诗境的圆融:论唐代文人禅诗的审美涵蕴[J].中国佛学,2022(1):269-280.
-
2周乐莹,章锦河,徐冬,邹晨曦,马天驰,孙怡.旅游敬畏的概念与研究框架[J].中国生态旅游,2024,14(2):319-338.
-
3曹淑艳,杨钟红,周燕芳.双碳目标下旅游业的自然资本运营与管理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204-208.
-
4涂波,袁松亭.整体视角下的文旅规划设计方法重构与探索——以国家玫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论丛,2023(1):381-396.
-
5涂承日.道家思想与“无迹而神”的诗学精神[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738-744.
-
6王静.《我在美丽的日本》的美学试论[J].文学界(理论版),2011(2):250-250.
-
7崔晓明.谈科技档案在企业创效增益中的作用[J].莱钢科技,2000(1):68-69.
-
8张锦辉.论唐代文人禅诗莲意象的美学特色[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9(6):50-58. 被引量:2
-
9安汝杰.“美感”在瞬间生成——王维禅诗悟“空”的具身体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5):69-73. 被引量:3
-
10张焕香.由《我在美丽的日本》来看日本文学中的自然美[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3):106-107. 被引量:3
-
1黄心川.佛学奥理的哲学探究——读方立天教授新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J].世界宗教研究,2003(2):142-143.
-
2加润国.道德文章 为人师表[J].中国宗教,2014(8):55-55.
-
3张冬梅.从中国哲学的层面研究中国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著者方立天先生访谈录[J].中国大学教学,2003(6):8-9.
-
4韩焕忠.问题与解释——读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J].佛学研究,2003(0):344-348.
-
5戴继诚.研几入微 体大思精——读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J].中国图书评论,2003,26(6):19-22.
-
6魏德东.立身有道 学有专长——记著名佛教学者方立天教授[J].中国宗教,2003(5):34-36.
-
7钟仁.《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出版[J].中国出版,2003(4):60-60.
-
8宋立道.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方立天新作《中国佛教哲学要义》[J].中国宗教,2003(3):67-67.
-
9马成益,李国春,熊继华.当下大众传媒在社会整合中的新方向——康德宗教哲学的启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6):53-56.
-
10刘薇.特色新书推荐站[J].出版参考,2003(9):1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