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超越的可能——从主体性的角度对王小波与余华写作意义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出处
《文艺评论》
2003年第3期49-53,共5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共引文献73
-
1张高峰.差异化的“哗变”与诗学探索的先锋群像——“第三代诗·后朦胧诗”的概念生成及历史化演变[J].文艺争鸣,2022(10):91-96.
-
2李姝.“他们”作为批评话语的还原与流变[J].文艺争鸣,2022(6):65-70.
-
3王光明.个体承担的诗歌[J].东南学术,1999(2):12-14. 被引量:4
-
4杨献锋.炫技与饶舌的背后——论20世纪90年代诗歌“技艺”的价值取向[J].雪莲,2010(4):101-108.
-
5伍明春.先锋的守夜人——论余怒的诗[J].诗歌月刊,2004,0(9):89-93.
-
6张彦龙,邢华.90年代先锋诗歌的反思与重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24(3):31-34.
-
7张立群.反思中的自由与沉默——论文学史意义上的90年代诗歌[J].文艺评论,2004(5):43-47. 被引量:3
-
8王光明.相通与互补的诗歌写作——我看“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J].南方文坛,2000(5):26-27. 被引量:8
-
9伍明春.先锋的守夜人——论余怒的诗[J].文艺评论,2005(2):57-61.
-
10许霆.先锋诗人实验诗体走向论[J].当代文坛,2005(3):17-19. 被引量:1
-
1孙郁.我为什么写作[J].满族文学,2001(5):4-5.
-
2秦雁周.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J].长治学院学报,2009,26(4):17-20.
-
3祝勇.禁欲时期的爱情[J].散文百家,2003,0(10):26-28.
-
4李丽芬.论余华小说《阑尾》的意蕴及艺术特色[J].学术交流,2011(3):186-188. 被引量:1
-
5张欣杰,林丹娅.《革命时期的爱情》虐恋关系中的性政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4):97-100.
-
6木叶.旁观,卸妆与“灵魂的深”——读姬中宪[J].创作与评论,2017,0(5):30-35.
-
7梁雅英.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叙事视角[J].华夏文化论坛,2015(1):205-213.
-
8李伟华,任雪浩.王小波的精神立场与历史想象[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9(A6):79-80.
-
9王蒙.选择活法的可能性[J].读书,1995,0(6):153-154. 被引量:3
-
10陈统奎.向罗伯特学习开会[J].教师博览(上旬刊),2007(12):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