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闻一多对屈原认识的转变及其原因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闻一多在其前期执著地认为屈原死之动机并非“忧国”而为“泄忿”或“洁身” ,然而到了后期即在抗战的烽火中 ,他在肯定后者的同时 ,又终于肯定了前者。当然 ,无论肯定前者抑或后者 ,他的视角都和前人如刘安和王逸不同 ,尤其是他之屈原“忧国”说 ,跳出了传统的“忠君”和“爱国”认识为一体的窠臼而赋予了崇高的内涵即为人民鼓与呼。虽然说无论闻一多还是他人对屈原的评价都是托以言志的象征性“兴象” ,然而却使我们从中看出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作者 李乐平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3-87,共5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闻一多.读骚杂记[A]..闻一多全集卷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5.
  • 2闻一多.屈原问题[A],闻一多全集卷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5-27,22,18.
  • 3刘垣.闻一多评传[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99.
  • 4闻一多.人民的诗人:屈原[A]..闻一多全集卷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8-30.
  • 5闻一多,万鸿开.《听课笔记》[A],施蛰存.《文艺百话》[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438.
  • 6陈思和.“五四”与当代[A],闻一多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55.
  • 7孙次舟.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A]..闻一多全集卷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8.
  • 8傅勇林.两汉经学之争与屈骚阐释[J].中国文化研究,2001(3):88-92. 被引量:5
  • 9闻一多.端午的历史教育[A],闻一多全集卷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杜,1993,13-14.

二级参考文献6

  • 1.《后汉书·班固传》[M].,..
  • 2.《后汉书·儒林传》[M].,..
  • 3《后汉书·贾逵传》.
  • 4《孟子·离娄篇》.
  • 5司马迁.《史记·屈原传》.
  • 6颜昆阳.《汉代“楚辞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载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共引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