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术融合趋势的思考
被引量:13
Thoughts on Tendency of Technology Convergence
出处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22-24,17,共4页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参考文献1
-
1Ottawa' s Technology Convergence Opportunity .Ottawa Cente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同被引文献158
-
1裴钢,熊燕,高柳滨.NBIC会聚技术:中国的新机遇?[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2(1):46-50. 被引量:7
-
2包昌火 ,赵刚 ,黄英 ,李艳 .略论竞争情报的发展走向[J].情报学报,2004,23(3):352-366. 被引量:81
-
3赵振元,银路,成红.新兴技术对传统管理的挑战和特殊市场开拓的思路[J].中国软科学,2004(7):72-77. 被引量:77
-
4张范洲.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J].价值工程,2004,23(6):27-30. 被引量:14
-
5刘志瑾,任宝平,魏辅文,李明.关于物种形成机制及物种定义的新观点[J].动物分类学报,2004,29(4):827-830. 被引量:8
-
6王海涛,吴乐山,毛军文.融合技术[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4,28(6):575-577. 被引量:2
-
7廖明宏,王宽全,张宏志.生物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05(4):20-24. 被引量:4
-
8马健.产业融合识别的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05(3):86-89. 被引量:37
-
9李仕明,李平,肖磊.新兴技术变革及其战略资源观[J].管理学报,2005,2(3):304-306. 被引量:51
-
10宋艳.新兴技术的动态评估与小灵通的成功之道[J].管理学报,2005,2(3):337-339.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13
-
1陈柳钦.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驱动产业融合[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6):40-43. 被引量:1
-
2陈柳钦.技术创新、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J].云南科技管理,2007,20(6):47-50. 被引量:1
-
3王海涛,吴乐山,毛军文.融合技术[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4,28(6):575-577. 被引量:2
-
4汤文仙.技术融合趋势及我国的技术融合战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9):170-171. 被引量:4
-
5宋艳,银路.新兴技术的物种特性及形成路径研究[J].管理学报,2007,4(2):211-215. 被引量:23
-
6宋艳,银路.基于不连续创新的新兴技术形成路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4):31-35. 被引量:20
-
7陈柳钦.技术创新、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5):63-68. 被引量:5
-
8计国君,张茹秀.生态技术不连续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2):6-8.
-
9王翠波,张玉峰.基于知识发现的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挖掘(Ⅰ)——目标识别与流程设计[J].情报学报,2010,29(4):695-700. 被引量:11
-
10宋艳,银路.企业基于新兴技术的自主创新模式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S1):132-136.
二级引证文献106
-
1刘凯,杨瑜.《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热点20年回顾——基于文献共词可视化分析的视角[J].现代英语,2020(11):49-55. 被引量:2
-
2冯秋燕,朱学芳.基于科学计量的信息技术融合分析[J].情报科学,2020,0(2):142-150. 被引量:4
-
3宋艳,银路.新兴技术的风险识别与三维分析——基于动态评估过程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7(10):136-142. 被引量:4
-
4潘保田,李万里,徐鹏彬.以科技创新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兰州大学科研实践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2):118-121. 被引量:2
-
5王敏,银路.技术演化的集成研究及新兴技术演化[J].科学学研究,2008,26(3):466-471. 被引量:32
-
6许平.新兴技术企业边界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7):285-287.
-
7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边界与结构解析[J].软科学,2008,22(11):95-97. 被引量:41
-
8王敏,银路.技术推动型与市场拉动型新兴技术演化模式对比研究——基于动态战略管理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08,26(A01):24-29. 被引量:22
-
9汪谦.关注基础医学新动向,倡导临床科研新思路[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1):14-17. 被引量:1
-
10张利飞.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3):70-75. 被引量:51
-
1张守谋.秸秆“变油”迈向产业化[J].科技信息(山东),2006(10):9-10.
-
2郭鸿鸽,荆珊珊.太极和瑜伽技术的同化与互相融合可行性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3):95-96. 被引量:2
-
3信息无国界[J].国外科技动态,2004(10):38-38.
-
4程瑞.当代时空实在论思想探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9(5):1-7. 被引量:3
-
5丁宗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15):247-248. 被引量:6
-
6金江军.地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方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1(8):87-89. 被引量:5
-
7肖峰.论身体信息技术[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30(1):65-71. 被引量:8
-
8范艳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求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科技,2012,31(8):40-41. 被引量:8
-
9衡孝庆,邹成效.生态交往的主体间性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12):110-114. 被引量:1
-
10张贵祥.风险认知的两种哲学视角及其融合趋势[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8(4):109-114.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