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传感器实时性能的研究
Study on improvement method of real-time performance for sensor
摘要
本文将数字滤波法应用于高分子湿温度仪中 ,从而减小了测量惯性 ,提高了它的实时响应速度。
出处
《中国测试技术》
CAS
2003年第2期45-46,共2页
CHINA MEASUREMENT & TESTING TECHNOLOGY
参考文献4
-
1谢剑英.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
2邝泳聪,刘桂雄,冯云庆,朱琼昌,金军.测频测周方法集成下高分子湿度传感特性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7):64-68. 被引量:5
-
3曹秀吉,阎明印,王桂萍.自然热电偶的动态特性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1997(2):12-13. 被引量:2
-
4常玉龙 葛丰年等.Turbo C 2.0.实用大全[M].,1994..
二级参考文献7
-
1焦连渤,娄淑慧.一种新型的《SW系列多通道智能湿度温度测控仪》[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1996,10(1):62-65. 被引量:2
-
2杨兆选,鹿凯宁,刘承玺.智能粮食湿度测试仪设计[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1996,10(3):64-67. 被引量:10
-
3孙 续,电子测量,1995年
-
4康昌鹤,气、湿敏感器元件及其应用,1988年
-
5席少霖,最优化计算方法,1981年
-
6刘桂雄,徐静,邝泳聪,郑时雄.智能式高分子湿度仪的温度补偿方法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9(5):25-27. 被引量:3
-
7张兴义,凌明芳.便携式数字温湿度计电路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2(1):15-17. 被引量:4
共引文献13
-
1刘洁瑜,钱培贤.一种低成本智能计时测频仪的设计与实现[J].测控技术,2002,21(z1):43-44.
-
2黄金国,杨明忠.汽车液压动力转向器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与开发[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1):48-49. 被引量:2
-
3唐长平,韩江,何高清,祖日亘.电液伺服阀在三维数控弯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6):620-623. 被引量:1
-
4梁健桃,巫瑞琛,肖博武,曾志新,李勇,徐静.空调器无滴水调湿技术研究开发[J].机电工程技术,2007,36(3):18-21.
-
5鞠阳.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45-47. 被引量:17
-
6王春明,冯军,徐慧.智能型单总线温度控制器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16(4):17-20. 被引量:6
-
7刘桂雄,邝泳聪,冯云庆,叶鸣.测频测周方法集成下湿度传感电路的参数优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7):33-35. 被引量:2
-
8赵又新.基于Smith-模糊复合控制的电加热烤箱的温控系统[J].自动化仪表,2001,22(5):52-54. 被引量:4
-
9秦丽君.微机在剪切机数控化改造中的应用[J].无线电工程,2002,32(9):47-49.
-
10李英顺,谷军,邓长辉.绝缘纸板中金属异物在线检测装置[J].控制工程,2003,10(2):190-192. 被引量:3
-
1招惠玲.加快传感器响应速度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20(3):50-53.
-
2陶亦亦,邓建平.PLC模拟量信号输入的数字滤波法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2,13(2):45-46. 被引量:3
-
3阮星.编解码中的数字滤波方法[J].安全技术防范,1999(2):6-7.
-
4郭秀珍.微机中数字滤波方法[J].微型机与应用,1992,11(6):35-36.
-
5刘菲,李先林.一种减小SDH指针调整抖动的方法[J].光通信研究,1997(1):9-11.
-
6江山,董雷,张瑞康,谢世钟.A new approach for dynamic modeling of widely tunable GCSR lasers[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09,7(10):960-963.
-
7钟庆昌,胡伟华,谢剑英.复杂工业过程的模型简化——多点数字滤波法[J].电气自动化,1999,21(5):4-6. 被引量:2
-
8姜伟亚,杜冬梅.实用,快速,精确,可靠的实时数据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J].电子材料与电子技术,1995,22(4):6-9.
-
9孙云娟,熊娟.单片机系统中的软件抗干扰技术[J].山西电子技术,2009(6):55-56.
-
10王哲,蔡惟铮,陈学允.基于竞争子网络的数字滤波法在PD在线监测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1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