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海》
2003年第3期199-200,共2页
Academia Bimestris
同被引文献14
-
1胡振华.科技扶贫文化障碍简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3,5(2):71-73. 被引量:3
-
2焦志忠.关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2(1):44-45. 被引量:16
-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4蔡昉.合作与不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与农民社区组织.中国农村观察,2005,(5):75-75.
-
5黄少安,车责.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多维考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
6孔祥智,等.西部地区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及制约因素[A].中国农民组织建设[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
7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8杨小凯.中国近代经济史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EB/OL].http://www.haiguinet.com,2009-02-07.
-
9P Abell & D Reyniers. Generalized reciprocity and reputation in the theory of cooperation : a framework [ M ]. Analyse & Kritik,2000.
-
10R Axelrod. On six advances in cooperation theory [ J ]. Analyse & Kritik,2000,22 : 130 - 151.
-
1吴昊.《黄河边的中国》与南街村[J].历史教学问题,2003(3):62-63.
-
2曹锦清.曹锦清:如何建设“社会”[J].检察风云,2012(13):4-5. 被引量:2
-
3邓若华.呼唤中国农民的国民待遇——读《黄河边的中国》有感[J].历史教学问题,2003(3):61-62.
-
4本刊编辑部,韩志峰,王凯山,贾丽君,高瑞霞,曹杰.曹锦清 记录中国农村的真实回音[J].中国合作经济,2008(9):31-34.
-
5曹锦清“三农”问题的底线[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7):57-57.
-
6牧惠.关键是观念更新[J].社会科学论坛,2002(1):82-84.
-
7李宗克.像泥土一样地真实:本土化社会学著作的典范——评《黄河边的中国》[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1):118-118. 被引量:1
-
8曾业松.有感于《黄河边的中国》[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8(6):90-93.
-
9曹锦清.土地制度与三农问题[J].书城,2014(5):53-60. 被引量:3
-
10刘琳琳,李军均.赤子情怀 学者视界——《黄河边的中国》读后[J].历史教学问题,2003(3):6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