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3年第3期40-45,共6页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33
-
1吴白乙.中国对“炸馆”事件的危机管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3):22-29. 被引量:7
-
2唐世平,张洁,曹筱阳.中国的地区研究:成就、差距和期待[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1):7-15. 被引量:27
-
3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3):7-13. 被引量:90
-
4詹世亮.发展中国家与国际新秩序[J].国际政治,2000,(2).
-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66页.
-
6梁守德.《中国的新国际观与中国外交》,2003年12月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M].,..
-
7江泽民.《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N].《人民日报》,1993年3月27日.
-
8丁松泉.《WTO与中国外交新思维》[EB/OL].“世纪中国”网站,http.//www.org.cn/old/pingtai/0112263012.htm.,.
-
9[美国]费正清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译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8页.
-
10.《毛泽东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161页.
二级引证文献14
-
1蔡高强.论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保护[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3(2):95-98. 被引量:3
-
2周士新.值得永远传承与创新的国际关系原则——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60周年[J].和平与发展,2014(4):33-43.
-
3李正元.非传统安全定义辨析[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21(3):44-49. 被引量:5
-
4李泽春.单极化、多极化还是无极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3-4.
-
5敖云波.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机遇与对策[J].许昌学院学报,2014,33(1):119-122.
-
6敖云波.发展中国家阵营内外部形势分析[J].学理论,2014(10):36-37.
-
7谌园庭.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拉合作——基于南南合作的视角[J].拉丁美洲研究,2015,0(6):56-61. 被引量:6
-
8毛瑞鹏.联合国大会中的投票格局与发展中国家集团[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7(2):114-127. 被引量:2
-
9丁工.中等强国与中国“五位一体”外交布局[J].东北亚学刊,2017(4):49-54.
-
10丁工.论中等强国在中国发展中国家外交里的角色和功能[J].太平洋学报,2017,25(12):13-22. 被引量:3
-
1刘新田.评70年代社会党国际对外政策的转变[J].国际共运史研究,1992(1):28-32.
-
2张佩贤.南斯拉夫与现阶段不结盟运动[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1990(2):88-92. 被引量:2
-
3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J].杭州,2015(8):6-6.
-
4江亚平.我所认识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J].侨园,1995,0(1):28-30.
-
5丁金光,管勇鑫.“基础四国”机制与国际气候谈判[J].国际论坛,2016,18(6):19-23. 被引量:3
-
6我院举办“弘扬万隆精神,开创亚非合作新局面”国际研讨会[J].国际问题研究,2016(1):136-136.
-
7李丹.中国在全球发展领域中的国际责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7-22. 被引量:1
-
8李凤朝,郑继永.通过南北合作提升韩半岛的整体竞争力[J].韩国研究论丛,2009(1):1-11.
-
9潘永明,季晓峰.《洛美协定》下的南北合作[J].瞭望,1990(1):45-46.
-
10冯健武.密特朗对外政策初析[J].国际问题研究,1986(4):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