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伦理学视角对南传上座部圣典及北传四部阿含所记录的原始佛教重新加以审视,或有助于我们长期据北传大乘一系佛法典籍构建起来的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有所补足。佛陀在世时规避与前来问难的沙门婆罗门讨论宇宙起源等本体论问题,但在应机说法时仍勾勒了一幅转、住、成、坏无限循环的宇宙图景。佛陀的立意不在辩难,而在昭示世界本性的无常和人类堕落的文明史,从而树立起一种不以物质为重、人人向往出离的'人间净土'的理想社会典范。原始佛法中的'四谛'、'缘起'诸学说,与外部世界的无常、空幻互为表里。在这样的宇宙背景下,生命无非以爱欲为中心的'大苦蕴集'这一真相更具说服力,而众生为'缘起性空'之轨则所制约,只能直面这一惨淡的真相而后有所施为。原始佛法的伦理学体系并非以概念堆砌、逻辑贯穿而成,而是讲求知行合一、循循善诱、逐层深入。从世俗层面上,将人的思想、行为、生活目标设为'圣洁'与'非圣洁'之别;到认识论层面,从'六根'入手,借助最基本的感知和认识能力,亲证四谛、缘起诸法;再到具体修行实践中以对身心运行机制的认知为基础设立的'五蕴'观察,在在揭示出佛教伦理不以言教而以亲证取胜的实践特征。通过对原始佛教伦理学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始佛法中的一切教理教义均以寂灭解脱为旨归,作为修行最高目标的'涅槃'就构成了原始佛教伦理学体系中的'至善之境'。
出处
《普陀学刊》
2016年第1期267-297,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