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66,共4页
People's Judicature
参考文献2
-
1[美]乔恩·R‘华尔兹著,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第64页.
-
2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28,722-723页.
共引文献15
-
1何家弘,姚永吉.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2003,17(4):55-68. 被引量:66
-
2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19(4):37-44. 被引量:104
-
3何家弘.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J].中国法学,2002(2):140-151. 被引量:110
-
4蔡小雪.行政诉讼最佳证据规则的适用[J].人民司法,2002(9):9-13. 被引量:3
-
5钟毅,黄文杰.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的民事责任及其完善[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13(1):37-42. 被引量:5
-
6裴苍龄.再论推定[J].法学研究,2006,28(3):119-127. 被引量:77
-
7何家弘.证据法功能之探讨--兼与陈瑞华教授商榷[J].法商研究,2008,25(2):27-36. 被引量:13
-
8封利强.对英美证据法借鉴价值的理性审视[J].政法论坛,2008,26(3):171-175.
-
9李浩.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责任对一个法律漏洞的分析[J].中外法学,2008,20(4):552-565. 被引量:26
-
10唐明.运用事实推定化解证据难题——以三个国家赔偿案件为例[J].法律适用,2009(6):58-6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8
-
1薛刚凌.论行政法的目的、手段与体系[J].政法论坛,1997,15(3):94-100. 被引量:11
-
2李云峰.对行政诉讼认证若干问题的思考——兼谈对《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认识[J].法律适用,2003(3):43-46. 被引量:3
-
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至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
4[美]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
5王涌.权利的结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
6De Smith:J 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Action,3rd ed.p134.
-
7黄学贤.略论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及其完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9(4):92-95. 被引量:6
-
8江必新.《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发展[J].人民司法,2003(9):4-11. 被引量:5
-
1胡之芳,王绍红.证据规则对庭前证供证据能力的规制略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68-72. 被引量:1
-
2孙雅琳.刑事证据关联性规则的概念与价值[J].民营科技,2012(9):245-245. 被引量:1
-
3汪海燕,张小玲.论证据的关联性规则与关联性法则[J].刑事司法论坛,2005(1):59-80.
-
4易延友.《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的关联性[J].环球法律评论,2009,31(6):95-104. 被引量:9
-
5马秀娟.刑事错案中鉴定意见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司法鉴定,2014(3):96-99. 被引量:1
-
6唐玉富.英美证据法的关联性规则的解读与启示[J].研究生法学,2010,25(2):107-118.
-
7施延亮.两大法系认证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37-43.
-
8朱吉龙,马秀娟.我国证据关联性规则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2):11-14. 被引量:3
-
9裴小梅.论我国鉴定意见可采性规则的构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1):121-126.
-
10磨海连.附带监听所获材料的证据能力[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8):139-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