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明末哲学论战及其理论意义

Philosophical Debate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it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王门后学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内在矛盾而分化 ,并因此而诱发了一系列哲学论战 ;其中 ,关于“本体工夫之辩”和“性善本体与心体无善无恶之辩”的哲学论战 ,对于明末清初哲学思想的演变、尤其是以“黜虚崇实”为思想理论特征的实学思潮的兴起 ,有着涤旧布新。
作者 陶清
出处 《学术界》 2003年第3期185-191,共7页 Academic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 1"四无之说"和"四有之说",是指王门后学钱绪山和王畿关于"王门教法"的不同理解;这一提法及其差异,始见于黄宗羲的《明儒学案@郎中王龙溪先生畿》:"《天泉证道记》谓师门教法,每提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绪山以为定本,不可移易.先生(指王畿--引者注)谓之权法,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俱是无善无恶.相与质之阳明.阳明日:‘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者,即本体便是工夫,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者,须用为善去恶工夫以渐复其体也'".
  • 2熊赐履:《闲道录》.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