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0-80,共1页
Enterprise Economy
同被引文献18
-
1刘春霞.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5):742-747. 被引量:64
-
2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努力提高区域发展融合度积极培育城市群.
-
4刘海波.我国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8-61.
-
5徐圆.中国工业基尼系数与产业集聚程度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54-57. 被引量:4
-
6张二君.产业集群培育与中部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66-68. 被引量:3
-
7叶长盛.基于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江西省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13(4):37-42. 被引量:11
-
8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被引量:370
-
9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8):22-27. 被引量:307
-
10赵曙明,程德俊.产业集群与南京软件业的发展[J].科技与经济,2002,15(B06):50-5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宝鸣.谨防“落实落空”[J].党政论坛,2002(12):41-41.
-
2吕君,颜光华.产业集群“溢出效应”研究——供应链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8):33-37. 被引量:12
-
3马亚峰,张强.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4):93-95. 被引量:4
-
4尤建新,杨瑾,杜学美.基于区域集聚的集群供应链系统形成机理及其竞争优势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28(5):25-28. 被引量:1
-
5孟华兴,赵瑞君.产业集群中的信任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108-111. 被引量:5
-
6杨瑾,尤建新,蔡依平.基于SCP框架下的集群供应链系统结构与区域竞争优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61-63. 被引量:2
-
7周素萍,谭玉洪.我国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7):119-125. 被引量:5
-
8谭笑天,夏青,孙智君.中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J].学习与实践,2009(9):18-29. 被引量:3
-
9高雅芳.产业集群中的信任机制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57-159. 被引量:3
-
10钱莺,姚佳.基于区位基尼系数的浙江省产业空间集聚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3(5):107-110. 被引量:3
-
1梁保华.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战略任务——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群众,2008(9):4-8.
-
2王慧妍.浅析当代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经贸,2009(4):62-62.
-
3陈荣峰.蓬勃兴起的河南省新材料高科技产业[J].河南科技,1998,17(6):23-24.
-
4梁积汉,方承.集体经济:不发达地区所有制结构的主体[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8(12):30-32.
-
5本刊编辑部,史宁,王博,孔明明,彭化英,王晓慧.创新 天津金融改革先试先行[J].新财经,2007(6):18-25.
-
6于淑波.实现经济由数量增长式向质量效益式的转变[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5,0(4):9-11.
-
7潘东燕.张瑞敏:全球化即本土化[J].企业家信息,2014(2):24-28.
-
8潘东燕.张瑞敏:全球化即本土化[J].中欧商业评论,2013(12):42-52.
-
9陈傲.吹尽狂沙始到金[J].西部(新文学)(上),2003(4):58-60.
-
10尹鸿伟.零距离看越南[J].中国改革,2007(1):8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