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被引量:3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Reeducation-through-Labour System
出处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1-24,共4页
Journal of China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同被引文献28
-
1沈福俊.关于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思考[J].法学,1999(7):17-19. 被引量:21
-
2储槐植.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J].法学研究,1997,19(1):111-120. 被引量:51
-
3刘仁文.劳动教养亟需立法[J].法学杂志,1998,19(5):22-23. 被引量:7
-
4宋炉安.劳动教养应予废除[J].行政法学研究,1996(2):26-31. 被引量:13
-
5陈忠林.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困境、价值危机与改革方向——关于制定《强制性社会预防措施法》的设想[J].法学家,2004(4):121-132. 被引量:16
-
6陈兴良.劳动教养:根据国际人权公约之分析[J].法学,2001(10):49-52. 被引量:22
-
7黄志勇.对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反思[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17-23. 被引量:6
-
8张绍彦.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理论选择——以劳动教养为范例的分析[J].犯罪研究,2002(3):20-28. 被引量:9
-
9聂元军.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现状、障碍及对策选择[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14(6):24-27. 被引量:1
-
10夏春德,陈金标.劳动教养的正当程序及公民权利保护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1):82-8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2
-
1白春慧.从唐慧案看我国劳教制度改革[J].青年与社会(下),2013(8):91-92.
-
2宋小恒,廖晓明.从多源流理论视角看以药养医政策的终结[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4):8-10. 被引量:9
-
3李燕,苏一丹.多源流理论在中国:基于期刊论文(2005~2018)的文献计量评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21(5):56-65. 被引量:13
-
4王刚,唐曼.理论验证与适用场域:多源流框架的理论分析——基于14个案例的检验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9,12(5):28-46. 被引量:38
-
5毕鸿昌.多源流框架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研究——以多省市“校园200米范围内禁售辣条”政策为例[J].领导科学,2020(2):93-97. 被引量:11
-
6赵弘毅,翟文康.公共政策何以轻重缓急?——以网约车政策历程为例[J].天府新论,2021(1):103-114.
-
7张桂敏,王轲,吴湘玲.政策地位:政策终结中一个被忽视的影响变量[J].理论导刊,2021(7):61-66. 被引量:2
-
8杨军.多源流框架下刑法修正的议程设置逻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80-192. 被引量:2
-
9靳永翥,赵远跃.公众参与背景下多源流理论如何更好解释中国的政策议程设置?——基于多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J].行政论坛,2022,29(6):67-77. 被引量:7
-
10刘书君,乔友林,周彩虹.多源流理论视角下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政策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3):273-278. 被引量:3
-
1马绍峰,李杰,赵洋,李永.关于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26(4):485-489.
-
2杨宝宏,王炎.毒品犯罪案件的管辖界定[J].中国刑事警察,2008(5):34-35.
-
3刘淑君.略论依法治市的含义[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2(4):43-45.
-
4刘文华,周国良,王文珍,王国社,周长征,钱建国.《劳动合同法》实施:适用范围和相关权利义务适用(下)[J].中国劳动,2011(2):12-19. 被引量:3
-
5那些“需要被劳教”的人[J].国家人文历史,2014(3):36-37.
-
6张冀.设区的市所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空间效力[J].蚌埠党校,2015,0(3):39-40 47.
-
7林方,吴长乐.劳动教养制度的弊端与改革[J].现代法学,1999,21(6):103-106. 被引量:6
-
8白河.略论劳教行政诉讼[J].法学杂志,1990,11(6):36-37.
-
9李素琴.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与解决途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3):13-16.
-
10段学标,朱锦成,沈玉军.试论取消劳动教养地区范围限制的必要性[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2):5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