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提升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形象必须要经过传播,才能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形象。国家形象唯有在对外传播中才能真正塑造起来。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跨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了构建国家形象的主要传播手段。
作者
郭瑾
胡文娟
机构地区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青年记者》
2011年第2Z期33-34,共2页
Youth Journalist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传播主体
传播力
国际舆论
文化视域
传播学理论
话语建构
妖魔化
亲近性
传播能力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15
同被引文献
79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48
参考文献
4
1
徐大超.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大国成长为背景[J]
.阴山学刊,2009,22(3):85-88.
被引量:6
2
张淑燕,沈华峰.
文化适应与文化转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两条路径[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2(2):42-44.
被引量:3
3
关世杰.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J]
.对外大传播,2006,14(12):32-36.
被引量:101
4
夏红卫,杜家贵.
文化交流逆差下的跨文化传播典范——中国执教美国第一人戈鲲化的传播学解读[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113-119.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刘来.
从电影《花木兰》谈文化转换理论──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J]
.电影艺术,2001(2):117-119.
被引量:11
2
郭树勇.
深化大国成长的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J]
.教学与研究,2005(11):36-39.
被引量:7
3
郭树勇.
论大国成长中的国际形象[J]
.国际论坛,2005,7(6):50-54.
被引量:37
4
赵敏.
从国际品牌本土化谈中国品牌国际化[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3):47-49.
被引量:1
5
约罗伯茨 蒋重跃 刘林海译.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6
张凤.戈鲲化--哈佛大学的首位中国教师[J].华人华侨世界,2000,(4).
7
张宏生.戈鲲化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8
赵启光.纠正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逆差[N].光明日报,2000-09.
9
张金岭.
文化想象中的“中国”──基于法国里昂民族志调查的思考[J]
.欧洲研究,2008,26(5):125-141.
被引量:1
10
郭晓临,李卫华.
缅甸问题:有关各方的立场与利益协调[J]
.现代国际关系,2008(11):52-56.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115
1
孙杨,陈达.
从传播学看旅游文本的英译——以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J]
.现代交际,2020(13):112-114.
2
盖翠杰,杨上元.
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J]
.理论学刊,2013(9):106-111.
被引量:15
3
李加军.
外宣翻译中的译员文化认知——以跨文化传播中的受众解读效果为视角[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68-70.
被引量:14
4
张珣.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回顾[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5):58-60.
被引量:6
5
杨立.
文化壁垒、文化扩张、文化变化——论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扩张和启示[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2):76-80.
被引量:8
6
谢丹,黄迎新.
从“鬼子”称呼看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J]
.湖北社会科学,2006(3):120-122.
被引量:2
7
余中明.
关于字词典中“客居”等词释义的商榷[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8(1):71-73.
8
郭天祥.
戈鲲化与中美跨文化交流[J]
.安徽史学,2007(4):39-44.
被引量:1
9
崔波.
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4(5):112-115.
10
刘阳.
基于本土化之上的东西方对话——评《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文选》[J]
.新闻大学,2008(4):137-14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79
1
孙有中.
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
.国际论坛,2002,4(3):14-21.
被引量:297
2
肖路.
华语电影——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J]
.当代电影,2005(3):131-134.
被引量:8
3
董广安.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及突破[J]
.新闻爱好者,2005(12):21-24.
被引量:5
4
邵培仁,潘祥辉.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65-73.
被引量:86
5
关世杰.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J]
.对外大传播,2006,14(12):32-36.
被引量:101
6
贾磊磊.
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表述策略[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1):36-40.
被引量:36
7
程曼丽.
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
.国际新闻界,2007,29(3):5-10.
被引量:190
8
张昆,徐琼.
国家形象刍议[J]
.国际新闻界,2007,29(3):11-16.
被引量:76
9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2).
10
段鹏,周积华.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84.
引证文献
10
1
雷闪闪,罗强.
跨文化语境下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J]
.南方电视学刊,2013(1):100-102.
被引量:1
2
冒小瑛.
从郎朗、李云迪看形象营销[J]
.经济论坛,2013(9):150-152.
3
刘娟,贺建平.
检视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编码与解码[J]
.中国出版,2013(19):56-60.
被引量:3
4
梁晓波.
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1):107-111.
被引量:32
5
谭清芳.
体育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2):17-20.
被引量:9
6
王晓卉.
改革跨文化传播理念与模式,全面提升国家形象[J]
.文教资料,2014(12):57-58.
7
王智威,何镇颷.
论近年来韩国高质量电影对中国形象的构建——文本分析法[J]
.电影文学,2020(20):26-32.
被引量:1
8
龙飞.
从传播效果看新时代对外影像塑造[J]
.青年记者,2021(10):106-107.
被引量:1
9
李红晔.
优兔平台上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理论[J]
.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2):47-50.
10
孙文迪,刘畅,李欣.
大型国际活动视角下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研究[J]
.管理观察,2016(11):11-1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8
1
张雪姣.
全球媒介事件中国家形象的媒体自塑——基于《光明日报》昆明COP15大会报道分析[J]
.传媒论坛,2022,5(21):4-6.
被引量:1
2
刘建康.
组织胚胎学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思考[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2(1):12-12.
被引量:13
3
张庆武.
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J]
.体育与科学,2015,36(2):81-86.
被引量:15
4
朱旭旭.
新时期我国海外统战工作的现状和可创新空间探究[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49-51.
被引量:1
5
邵卫平.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国际宣传片解说词英译探析——以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片为例[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69-71.
6
付宇杰,李金叶,吴昊.
中国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以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为例[J]
.欧亚经济,2015,0(4):7-16.
7
颜春龙,吴海进.
当代竞技体育传播的问题与对策[J]
.社会科学家,2015,30(12):121-125.
8
梁晓波,张晓琳,谭桔玲.
国家形象主流新闻网站跨文化认知建构与传播[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23(1):38-44.
被引量:1
9
迟明莉,徐英微.
试析体育文化在高校传承发展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4(3):74-76.
10
梁华伟.
女性拳击电影文化意蕴解读——以《女生出拳》为例[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2):28-30.
被引量:5
1
彭巍然.
试论电视新闻亲近性的打造[J]
.新闻通讯,2002(2):43-44.
被引量:1
2
朱芸芝.
从《爸爸去哪儿》看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叙事[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32-34.
3
徐世澄.
美古关系再起波澜[J]
.当代世界,2000(4):13-14.
4
昂旺尼玛.
大众文化视域下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现状及对策[J]
.中国报业,2016,0(6):59-60.
被引量:4
5
庄电一.
为何要“妖魔化”记者[J]
.青年记者,2011(19):1-1.
6
林丽松.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趋势[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8):50-51.
被引量:2
7
邵海军,安东.哈伯.
公平、共赢、包容、责任——国际媒体在非竞争四原则[J]
.中国记者,2011(9):101-101.
8
陈彧.
重点报道须体现“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以《新民晚报》近年的实践为例[J]
.新闻记者,2013(3):84-88.
9
李思乐,阙红玲.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4-5.
被引量:4
10
程曼丽.
要积极参与到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中去[J]
.新闻世界,2008(8):116-117.
青年记者
2011年 第2Z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