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18世纪以来,荷属东印度华人采取了不同的纪年方式,包括干支纪年、清朝年号纪年、孔子纪年、黄帝纪年、公元纪年、民国纪年、佛历纪年等。这些纪年方式的交叉使用,并不单纯是为了标注年代,而且涉及颇为复杂的政治、文化、宗教认同。在政治交替时期,纪年方式曲折反映了纪年使用者的政治认同。比如晚清民国时期孔子纪年的出现和流行,与民族主义在荷属东印度华人中间的影响和孔教的兴起有关;而辛亥革命后清朝年号纪年的迅速消失和民国纪年的流行,折射出此期华人对清朝政治认同的相对淡薄和对民国政权的迅速接受。在荷属东印度地区,还盛行多种纪年同时并存的纪年方式。这种复合纪年是华人跨国生存处境的体现,一方面与其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其多元的、混杂的文化认同的一种折射。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看来,这种纪年制度本身就是值得注意的一种时间制度的实验。
出处
《全球史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152-175,349-350,共26页
Global History Review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时期的礼仪变革与乡村社会”(项目号:15JJD770017)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第五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