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人何以为本:价值论上缘起,存在论上解决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存在论回答"是"的问题,价值论属于"应该"的范畴。任何"是"的问题都内蕴着"应该"的维度,都包含着价值论的意蕴,缺乏价值维度的存在论是无效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首要探讨的是"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本体论的问题;"以人为本"回答的是"如何对待人"的问题,这是价值论的问题。"人是什么"与"如何对待人"之间的关联在于:对前者的回答直接决定了后者的答案。"人何以为本",价值论上缘起,存在论上解决。在前马克思时代,西方传统人学总是热衷于为可变的人生找寻不变的"实体",试图通过不变的"实体"来筹划可变的人生。追寻"实体"的初衷乃是为人确立"安身立命之本",结局却使人遁入"无家可归之境"。因此,在前马克思时代,"以人为本"仍然是一个被深度遮蔽的意义领域。马克思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开辟了"直面生活"的人学存在论道路。马克思开辟的这一存在论境界直接的是回答了"人是什么"的存在论难题,深层的却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论意蕴。
作者 陈曙光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67,共4页 Seeker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10 FZX 001)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4

  • 1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28-32. 被引量:58
  • 2陈新夏.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的当代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3):64-69. 被引量:14
  •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 4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58、60、61-62、61、64页.
  •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7页.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6页.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696页.
  •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 9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5页.
  • 10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21页.

共引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