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及借鉴
被引量:3
出处
《西安金融》
2003年第8期11-12,共2页
Xi'an Finance
同被引文献17
1 黄义.论商业银行间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J] .征信,2009,27(4):62-64. 被引量:5
2 方家喜.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即将公布[N].经济参考报,2014-05-05(A01-A02).
3 Boon S D, Holmes J G.The dynamics of interpersonal trust:Resolving uncertainty in the face of risk[J].Cooper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1991 : 190-211.
4 Stiglitz J E, 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393-410.
5 Martin A,Taddei F.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and 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A tale of two fric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3,89(2):441-452.
6 钟瑶.美国信用体系研究--兼论中国信用体系的建设[D].2004.
7 王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8 梁卫军.浅议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20(5):26-28. 被引量:3
9 虞群娥,周晓阳.我国企业征信体系模式选择及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2008(1):41-43. 被引量:6
10 李家勋,李功奎,高晓梅.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J] .现代管理科学,2008(6):80-81.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24
1 余寅同.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信用权重构和保护研究[J] .中国信用,2021(6):112-120. 被引量:4
2 刘瑛,陈柳西.构建信用法治体系 破解诚信缺失难题[J] .中国信用,2020(11):111-117. 被引量:4
3 陈婉玲,毕春颖.黑名单制度的渊源、价值与适用[J] .天津法学,2020(1):24-31. 被引量:2
4 张卫,成婧.协同治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J] .南京社会科学,2012(11):86-90. 被引量:38
5 徐明霞.国内外社会信用奖惩机制对上海的启示[J] .科学发展,2013(10):106-112. 被引量:2
6 国际[J] .现代经济信息,2013(7):6-7.
7 黄晓晔.社会信用建设的逻辑及其路径选择——基于国外模式及国内经验的比较与思考[J] .贵州社会科学,2014(5):46-49. 被引量:9
8 马欣欣,王波,朱本行,石婧.各国征信业发展模式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探析[J] .价值工程,2014,33(36):139-141. 被引量:2
9 刘文宇.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7-70. 被引量:15
10 李燕.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低水平均衡陷阱”现象与对策研究[J] .征信,2015,33(12):42-47. 被引量:1
1 张颖,赵岩立,张波.国外典型征信模式探讨[J] .活力,2005(6):141-141.
2 王芸.大股灾后再看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J] .证券导刊,2008,0(41):93-94.
3 五部门联合出台封闭贷款管理暂行办法[J] .金融博览,1999,0(10):15-15.
4 朱菲娜,马文秀.引资:能否再次实现高增长?[J] .商周刊,2004,0(9):27-27.
5 汪孜博.上市银行资本告急[J] .金融世界,2011(6):10-11.
6 周战强.投资者更易相信什么样的传闻——基于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的调查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7):135-136.
7 胡荣斌.论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两个问题[J] .新金融,1996(4):36-37.
8 刘吉舫.保险业发展中的信用缺失问题[J] .经济视角,2002,21(11):39-41.
9 关伟.关于中国证券市场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J] .资本市场,2007(11):37-40. 被引量:3
10 张吉鹏,王恕立.我国信用体系构建刍议[J] .企业技术进步,2002(5):3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