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Education Review
参考文献4
1 M.H.爱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8页.
2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 泰伦斯·霍克斯.《隐喻》,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4 徐泽春.隐喻的解析[J] .晋阳学刊,2002(1):78-81. 被引量:4
共引文献79
1 王苏生.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易中天现象”析[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49-53. 被引量:1
2 童真.阐释学与中国依经立义的意义生成方式[J] .求索,2004(9):183-185.
3 蒋秋明.司法理性与法律治理[J] .学海,2004(6):147-150. 被引量:3
4 朱晓阳.在参与式时代谈建构"性别主体"的困境[J] .开放时代,2005(1):140-148. 被引量:11
5 刘月新.否定与批判——西方现代阅读理论的价值追求[J] .国外文学,2002(1):3-10. 被引量:5
6 林继中.文气说解读[J] .文艺理论研究,2001(5):83-89. 被引量:4
7 仰海峰.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颠覆[J] .哲学研究,2002(4):3-10. 被引量:18
8 陈海飞.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J] .高校理论战线,2005(2):54-57. 被引量:4
9 孙丽君.哲学诠释学的理论特征及其它[J] .山东社会科学,2005(4):62-64. 被引量:1
10 李林,林萍.论隐喻语言对现代体育教育的影响[J] .体育科学研究,2005,9(2):71-73.
同被引文献22
1 张世英.艺术哲学的新方向[J] .文艺研究,1999(4):70-77. 被引量:20
2 张开城.君子人格与“比德”[J] .学术月刊,1995,27(12):25-28. 被引量:30
3 周榕,黄希庭.时间隐喻的语义层次网络模型研究[J] .心理科学,2001,24(2):163-166. 被引量:6
4 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2001,22(2):60-64. 被引量:218
5 周榕,黄希庭.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2001,24(5):606-607. 被引量:20
6 孙迎光.析德育中的善美关系[J] .南京社会科学,2005(10):78-81. 被引量:3
7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 ASCH S, NERLOVE H.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 function terms in children: An exploratory study [A]. B KAPLAN, S WAPNER(Eds. ).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ical theory [C].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60.
9 KEIL F C. Conceptual domain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metaphor [J].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86, (1): 73 -96.
10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0.
1 欧新权.隐喻语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文教资料,2006(9):148-149.
2 陈朴丰.隐喻语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6(3):12-13.
3 徐景亮.外语教学中隐喻语言教学建议[J] .当代教育科学,2008(9):60-61.
4 宋晔.隐喻语言: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范畴[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5):25-29. 被引量:27
5 李殊一,罗丹.高级英语课文中隐喻翻译方法探析[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6(2):68-69.
6 冯向东.关于英语教学的隐喻思考[J] .文教资料,2007(1):114-115.
7 孙影,刘芳.《我的青春谁做主》的隐喻语言研究[J] .电影文学,2009(19):157-158. 被引量:1
8 张育.汉语“月”的隐喻认知系统分析——以古代诗词、成语为例[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10):86-87. 被引量:1
9 叶立军,斯海霞.专家型教师数学课堂教学隐喻语言应用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37-39. 被引量: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