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学中的变化力量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2,共2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2
-
1伊夫·瓦岱 田庆生译.《文学与现代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见《想象中国的方法》,[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共引文献23
-
1章辉.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4(4):124-126. 被引量:1
-
2王晓初.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形成的历史轨迹[J].文学评论,2002(2):98-106. 被引量:11
-
3曹而云.现代白话语言系统的现代性与传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00-103.
-
4刘志.沉浸与游离——一种时间美学视野中的现代作家[J].外国文学,2006(3):81-87.
-
5李民.论干天全寓言的现代性特征[J].当代文坛,2007(6):128-130. 被引量:1
-
6张德明.“现代性”批评话语的反思与重构——兼评李怡《现代性:批判的批判》[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6):298-306. 被引量:2
-
7高玉.“现代性”研究的语言学范式:话语论[J].学术月刊,2008,40(5):5-12. 被引量:1
-
8夏林.启蒙现代性与历史现代性——商品拜物教与资本生产的两种现代性视野[J].人文杂志,2008(6):27-32.
-
9马大康.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J].文学评论,2009(1):88-97. 被引量:22
-
10陈开晟.超越现代性的困境——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现代性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62-68.
-
1可风.第三十三个春天(外二首)[J].诗歌月刊,2003,0(6):50-51.
-
2王翔.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J].艺术广角,2013(5):17-20.
-
3李红霞.论析《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的根与欲望[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78-79.
-
4李忠伟.论唐前“文”与“诗”[J].兰台世界(下旬),2011(6):30-31.
-
5徐则臣评集[J].百花洲,2009,0(6):36-37. 被引量:1
-
6荒水.解读色彩之十:白[J].医学美学美容,2001(9):81-81.
-
7毅剑.炊烟是一株空中的树[J].海燕,2006(2):63-64.
-
8好人缘[J].新青年(珍情),1995,0(10):37-37.
-
9赵卫峰.诗歌精神:一种根本性存在及其他[J].星星,2016,0(6Z):6-21.
-
10刘伟安.论李白诗歌中的“烦”与“畏”[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