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与法》
2003年第3期26-27,共2页
Economy and Law
同被引文献3
-
1张杰.电子邮件成为刑事证据种类的可行性[J].内蒙古检察,2005(3):32-33. 被引量:1
-
2国际互联网发展历史.《中国电子报》,2001年5月15日.
-
3戴继平.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思考[J].中国法律信息网,2004,(07).
-
1欢迎用E-mail投稿[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6):23-23.
-
2刘瑜,马晓春.E-mail证据能力及证明力认定[J].经济与法,2003(6):18-19.
-
3王志坚.E-mail的证据效力及其认定[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3):62-64. 被引量:1
-
4祝新星.视听资料可采性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37-141.
-
5邵军.论电子证据在我国的适用[J].政治与法律,2005(2):132-137. 被引量:16
-
6于静.浅析金融诈骗罪的主观故意中“司法推定说”的可采性及其适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2(18):21-21.
-
7韩红俊.电子证据的法律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1(5):58-62. 被引量:4
-
8陆康彪,谭钟毓.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20(3):85-92. 被引量:5
-
9李爱晶.论民事诉讼电子证据的可采性[J].现代商业,2012(2):283-283.
-
10姜丽娜,罗大华,应柳华.英美专家证人制度评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137-140.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