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
被引量:
8
O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文化交流是加深中日两国之间互相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渠道 ,是沟通中日两国人民心灵和感情的友谊桥梁 ,是建立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坚实基础。它往往能起到国际关系中政治外交和经济贸易关系所不能取代的深层次的作用和效果。作者以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观点 ,从八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发。
作者
王晓秋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0-138,共9页
Japanese Studies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中日关系
历史
理论
国际关系
分类号
D829.313 [政治法律—外交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4
1
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34页。
2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第135页.
3
内藤湖南.《什么是日本文化》,见《内藤湖南全集》第9卷.
4
李东翔.
中日留学生交流与友好关系的发展[J]
.神州学人,2002(9):4-4.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7
1
王健.
输出与回归:法学名词在中日之间[J]
.法学,2002(4):14-22.
被引量:5
2
李存朴.
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J]
.安徽史学,2002(2):32-35.
被引量:9
3
隽雪艳.
句题和歌:翻译·改写·创作[J]
.外国文学评论,2007(4):123-130.
被引量:1
4
陈友康.
中日文学交流中的诗词唱酬问题[J]
.学术探索,2009(5):123-130.
被引量:4
5
范文明.
论张之洞“绅士兴教”之思想及其历史贡献——以张之洞督鄂期间的教育政策为考据[J]
.东南学术,2012(2):275-280.
6
闾小波.
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2):84-93.
被引量:2
7
李广超.
近代中国留学生传播西学的方式[J]
.教育评论,2013(2):147-149.
同被引文献
26
1
杨伯江.
以理性思维谋求中日关系的跨世纪发展[J]
.现代国际关系,1999(9):1-6.
被引量:13
2
马兴国.
近代中日文学交流述略[J]
.日本研究,1992(2):55-61.
被引量:4
3
陆忠伟.
关键在于增信释疑——发展中日关系之我见[J]
.现代国际关系,2000(12):1-3.
被引量:3
4
陆忠伟.
把握变化,重视未来——中日建交三十周年回顾与前瞻[J]
.现代国际关系,2002(8):1-6.
被引量:3
5
[4]朱鎔基同森喜朗会谈[N].解放日报, 2000-10-14,(1).
6
侯志公.
文化的越境:中日关系的冲突与融合[J]
.山东社会科学,2009(9):151-154.
被引量:1
7
廖小琴.
论新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下人的精神生活发展[J]
.理论与改革,2011(6):101-104.
被引量:2
8
李远喜.
日本对外国文化的选择与排斥[J]
.日本学刊,2000(2):108-117.
被引量:3
9
荣新江.
唐朝与黑衣大食关系史新证——记贞元初年杨良瑶的聘使大食[J]
.文史,2012(3):231-243.
被引量:19
10
杨一帆,李宝俊.
网络公共外交:基于两种研究视角的分析[J]
.国际论坛,2012(5):53-5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8
1
王晓梅.
下田歌子的实践女学校与中国早期的留日女生[J]
.大家,2010(14):23-24.
2
孙悦,李江燕.
日本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120-123.
3
薛奇慧.
日本幕末期太平天国题材小说的创作背景——以《清明军谈》和《鞑靼胜败记》为例[J]
.文教资料,2017(6):5-7.
4
彭明新.
东北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视野下的中日文化交流浅析[J]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134-138.
5
任洪生.
跨文化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现实、挑战与应对[J]
.学术前沿,2022(2):74-83.
被引量:6
6
陈一婧.
近代中日文明互鉴中的日语借词现象[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164-167.
7
姜川.
发展中日关系的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探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5-48.
8
姜川.
发展中日关系的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探析[J]
.绥化师专学报,2004,24(1):56-59.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张茜,张引,张梦.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海南文化在东南亚交流机制探究[J]
.文化产业,2022(30):151-153.
2
杨莹,沈琳.
跨境实体展览国际合作新模式探讨——以苏州博物馆西馆“罗马:城市与帝国”展为例[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0):52-55.
3
余学军,李银兵.
冲突与调适: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形态性[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2):144-154.
被引量:8
4
孙千惠,刘轩宇.
跨文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探究——以《唐宫夜宴》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23,14(6):21-24.
被引量:2
5
杨子飞,张新媛.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道家文化基因[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3):48-54.
6
华黛梅.
我国能源转型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外部风险与化解策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视角[J]
.经济师,2024(2):25-26.
1
韦文武.
浅析中国—东盟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1):31-34.
被引量:1
2
陈绶祥.
文化与图腾的思考[J]
.民族艺术,1990(3):17-22.
3
韦其麟.
让我们自信地努力——读《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J]
.广西文史,2013(3):106-108.
4
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J]
.理论导报,2015(7):31-32.
被引量:12
5
陆跃升.
试论古代“烝婚”、“报婚”现象存在的原因[J]
.凯里学院学报,2011,29(4):40-42.
6
葛剑雄.
理解与欣赏——不同文化的共处之道[J]
.中外文化交流,2013(1):46-49.
7
陈庆炎.
中国软力量不硬 数十年内不能取代美超强地位[J]
.经济展望,2005(8):68-68.
8
余航杭.
近五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
被引量:3
9
王碧娟.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解读[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5):79-80.
被引量:6
10
张华,杨静.
晚清时期西方语言在殖民文化中的传播[J]
.兰台世界(下半月),2009(8):64-65.
日本学刊
200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