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经贸导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37-37,共1页
China Economic & Trade Herald
同被引文献19
-
1徐长文.政治冷经济亦不热——中日两国关系中“政冷经热”现象分析[J].国际贸易,2004(7):20-23. 被引量:11
-
2江瑞平.中日经济关系呈现五大趋向——一个全新的平等竞争时代正在到来[J].瞭望,2002(40):56-58. 被引量:1
-
3李圭泽.中韩贸易问题研究[J].亚太经济,2003(6):43-45. 被引量:12
-
4邵来安.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5(5):31-35. 被引量:16
-
5丁斗.中日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及其敏感性问题[J].太平洋学报,2005,13(7):47-53. 被引量:5
-
6隆国强.中国直面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N].国际商报,2003—12—15.
-
7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贸易关系司译.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结果法律文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
8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2~200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蓝皮书》.
-
9李准晔,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2):47-54. 被引量:76
-
10杨仕辉,熊艳.国际反倾销趋势、特点、成因与我国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2,18(3):19-32. 被引量:40
二级引证文献39
-
1陈松洲.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的原因探析[J].学术论坛,2008,31(2):142-146. 被引量:3
-
2李延.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7(36):12-14. 被引量:1
-
3刘静.天平的倾斜——中国对韩贸易逆差浅析[J].唐都学刊,2008,24(2):47-50.
-
4郭兴平.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7):110-111. 被引量:9
-
5魏格坤.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迅猛增长的思考[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5(4):10-13. 被引量:2
-
6张帆,戴桂林.弥补我国比较劣势应对绿色贸易壁垒[J].商场现代化,2006(01Z):9-10. 被引量:1
-
7罗双临,曹秋菊.入世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及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1-16. 被引量:13
-
8冯正强,张永.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防范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2):58-61. 被引量:1
-
9朱爱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减少国际贸易摩擦[J].特区经济,2006(4):98-100. 被引量:2
-
10韩立民,于静.我国贸易摩擦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2):77-81. 被引量:8
-
1胡珊.中美贸易统计差异及解决办法[J].国际贸易,1994(5):45-46. 被引量:1
-
2杨正位.全球化时代的产业转移是美对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J].中国金融,2005(14):19-21. 被引量:21
-
3许芳.浅析中美贸易的统计差异[J].企业导报,2010(7):25-25.
-
4卓然.中德贸易统计差异分析报告[J].国际贸易,2006(5):22-24. 被引量:3
-
5耿楠.增加值贸易,还原真实的中国对外贸易[J].世界知识,2015,0(8):64-65.
-
6赵云.中美贸易顺差统计差异存在的原因[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0-51.
-
7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报告[J].国际商务财会,2010(4):4-10.
-
8日本对华贸易10年来首现顺差[J].工程机械文摘,2004(3):32-32.
-
9张小峰,李欣.日本对华贸易战:捡芝麻,丢西瓜[J].国际市场,2001(7):12-13.
-
10罗兰:美贸易逆差大头不在中国[J].红旗文稿,2012(7):4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