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课程思潮研究的分析框架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运用"三维六类"分析框架可以扩展课程思潮的研究空间。"学科—活动"维,分为"学科中心课程思潮"和"活动中心课程思潮",前者重知识,主张以知识的学科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后者重知,强调以学生的心理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人—社会"维,分为"儿童中心课程思潮"和"社会中心课程思潮",前者主张课程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后者注重课程变革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技术—理解"维,分为"技术本位课程思潮"与"理解本位课程思潮",前者致力于发现一种普适性的课程开发逻辑程序,后者强调从多种角度解释课程的意义。无论是学科中心还是活动中心、儿童中心还是社会中心、技术本位还是理解本位课程思潮,在理论上都将逐渐走向"消解之路",适当放弃自己的中心或本位,适当接受他者的批判和滋养。课程思潮研究应沿着自己选定的方向前行,绝不能否定别的思潮。
作者 李臣之
出处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4年第1期105-121,104,203,共19页 Education Sciences in Chin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8

  • 1綦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 Patrick Slattery 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7(6):23-26. 被引量:16
  • 2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J].国外社会科学,1995(1):41-47. 被引量:131
  • 3陈友松.现代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 4S.拉塞克,等.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6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王静,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 7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8班克斯,李苹绮译.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15.

共引文献7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