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8-19,共2页
Enterprise Economy
同被引文献24
-
1王赛,李艳.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论我国加入WTO后的贸易政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S1):138-140. 被引量:2
-
2柳岸林.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J].经济前沿,2004(7):27-29. 被引量:6
-
3刘诚.中日两国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4,23(4):44-48. 被引量:16
-
4陈迅,李维.产业内贸易的计量[J].财贸研究,2004,15(3):41-47. 被引量:38
-
5张小蒂,郭爱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4(7):5-8. 被引量:19
-
6宋全成.加工贸易带动的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03(12):10-13. 被引量:19
-
7吴亮.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初探[J].经济前沿,2004(12):34-37. 被引量:7
-
8秦熠群,金哲松.中韩产业内贸易结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3):62-65. 被引量:19
-
9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科技进步报告(2000—2007)[Z].
-
10苑涛.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评述[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4):13-15.
引证文献6
-
1曹监平.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9):137-139. 被引量:3
-
2张光明,杨毅.我国产业内贸易结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05(6):97-99. 被引量:2
-
3罗启发,邓仕燕.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基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两个视角[J].全国商情,2006(4):83-85. 被引量:1
-
4成祖松.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9):7-9. 被引量:1
-
5丛海彬,邹德玲.产业内贸易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J].特区经济,2007(9):46-47.
-
6钱江.浙东经济区科技合作战略定位和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6):48-51.
二级引证文献7
-
1孟东梅,张春月,姜延书.产业内贸易与我国贸易战略的调整[J].商业时代,2006(31):25-27. 被引量:3
-
2张娜,李立民.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调整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8(4):22-27. 被引量:6
-
3章丽群,谢康,徐丽玮.基于国民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8,29(3):24-29.
-
4张晓涛,郑宁,肖藏岩.我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J].当代经济,2008,25(12):58-59. 被引量:3
-
5李凤莲.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9(12):107-110. 被引量:3
-
6张婧.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优势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0(4):25-25.
-
7张宁.差异化产业内贸易模型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36-37. 被引量:2
-
1曾羽,康宇,邓国营.浅析产业内贸易在中国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9(3):227-227. 被引量:1
-
2冯莉.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0(20):193-194.
-
3田泽.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6(1):84-87. 被引量:5
-
4田燕.论市场营销[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2):94-95.
-
5张波,霍庆涛.关注物价[J].当代贵州,2007(16):43-44.
-
6人均收入最高的十国[J].广东商学院学报,1987,8(2):70-70.
-
7张媛媛.大旅游格局下的廊坊印象[J].中州建设,2017,0(8):66-67.
-
8叶长胜.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业,2010(24):201-202.
-
9王红玲,柏振忠.城乡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22-27. 被引量:10
-
10王迪.此贵非彼贵[J].中国企业家,2011(3):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