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LI)是抗结核治疗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较复杂,可能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和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有关。药物干扰肝脏的血流,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也可呈急性肝炎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发生肝衰竭而危及生命。出现肝功能损害往往使患者依从性降低,甚至导致抗结核治疗中断,进而影响抗结核治疗的效果;不同地区、不同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其发病率也不同。在我国,经常使用吡嗪酰胺(PZA)与利福平(RFP),是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常见原因。发生肝损害后需密切观察,若采取停药、充分休息、积极保肝治疗等措施,大部分患者可逐渐恢复。然而,对于预防性保肝治疗机制,临床尚缺乏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就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出处
《人民军医》
2019年第3期278-281,共4页
People's Military Surg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