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之际,大师辈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又一个不多见的高峰期,而紧接其后的正值康乾盛世的整个十八世纪以及十九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学术繁荣而思想消沉的年代。就连比较重视清代学术价值的胡适也认为,“清朝的二百七十年中,只有学问,而没有哲学;只有学者,而没有哲学家”~[1]。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个年代是一个学问家辈出而哲学思想家少有的年代。做出这种判断或有这种观感的理由有很多,其中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认为儒家思想在“内圣”与“外王”两个方面同时萎缩停滞。
出处
《人文论丛》
2008年第1期294-315+5,共22页